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病证名
属中医内科范畴。其内容包括:郁证、血证、汗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积聚、厥证、瘿病。
主要证候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而其主要的证候有如下几种。
气虚
1.主要脉症精神萎顿,倦怠,四肢乏力,眩晕,白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
2.证候特征本证表现为一系列元气耗损,脏腑机能减退的症状。随发病脏腑的不同,症状侧重点有所差异。
气郁
1.主要脉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胀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证候特征本证的轻重程度,常与情志舒畅与否有较密切的关系。本证与气滞的区别是:气郁由精神因素所致,以肝为主要病及之脏;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病及的脏腑也多,肺、肝、脾、胃等脏腑均可能发生气滞。
气滞
1.主要脉症病变脏腑或相应部位出现胀满、疼痛,苔薄腻,脉弦。
2,证候特征气滞以胀满、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胀痛而非刺痛。
气逆
1.主要脉症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甚则昏厥,或有咯血、吐血。
2,证候特征气逆与气滞的区别在于:气滞是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甚或阻滞;气逆是气机的升降失常而气逆于上,易发生于肺、胃、肝。在本章的病证中,主要为肝的气逆。
血虚
1.主要脉症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
2.证候特征本证表现一系列血虚失养、脏腑机能减退的症状。其与气虚的主要区别在于,本证面色萎黄不华、唇舌色淡等营血亏虚的表现突出,且常有失血过多的原因存在。
血瘀
1.主要脉症病变部位疼痛,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致发热,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2.证候特征血瘀以疼痛为最常见的症状,其痛以痛处固定,多为刺痛,久痛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舌象对瘀血的诊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津伤化燥
1.主要脉症口干口渴,唇焦咽燥,鼻干目涩,咯血或衄血,大便秘结,甚或肌肉消瘦,舌质红,舌上少津,少苔甚至无苔。
2.证候特征本证以津液亏少,表现一系列干燥不润的症状为特征。
病机述要
1.气虚主要由于饮食失调,水谷精微不充,以致气的来源不足;或因大病久病,年老体弱及疲劳过度等,以致脏腑机能减弱,气的化生不足。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正常发挥气的推动、固摄、温煦、卫外等作用,而表现倦怠乏力,精神萎顿,自汗,易于感冒等症。
2.气郁由情志内伤所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疼痛等症,继则常引起血郁、火郁、痰郁和病及脾胃等。
3.气滞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闪挫跌仆,以及痰浊、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气滞。由于气机阻滞,气血运行障碍,以致病变部位或脏腑出现胀满、疼痛。
4.气逆多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所致。气逆于上,以属实者为多。肝气上逆而发生头痛头胀,面红,烦躁易怒等症。因肝为刚脏,又为藏血之脏,故肝气上逆之时,甚则可血随气逆,引起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5.血虚常由失血过多,脾胃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不愈,以及血液化生障碍等原因所致。由于营血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而表现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唇舌色淡等症。
6.血瘀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跌仆损伤,以及久病正虚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血瘀。由于血行不畅甚至脉络瘀阻,不通则痛,而引起疼痛、积块、壅遏发热等症。
7.津伤化燥由素体阴亏,内热亢盛,或热伤津液所致。由于津液亏少,失于滋润,而出现口渴,心烦,唇焦咽燥,鼻干目涩,舌红少苔少津等症。
治疗要点
1.针对气血津液的病变性质进行治疗,补益其亏损不足,纠正其运行失常。如气虚宜补气益气,气郁宜理气解郁,气滞宜理气行气,气逆宜顺气降逆,血虚宜补血养血,血瘀宜活血化瘀,津伤化燥宜滋阴润燥。
2.气血津液的病证,虽有其共同性,但发病的脏腑不同,则症状表现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应结合五脏病变的不同特点进行治疗。
3.重视补益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尤其是对气血津液亏耗过多或生成不足所形成的病证,应充分重视补益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4.重视气、血、津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将气为血帅,气能行血、行津,气能摄血、摄津,血为气母,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等理论,用于指导气血津液有关病证的临床治疗。
5.注意攻补之适宜。气血津液疾病大多虚实夹杂,除纯属虚证者外,当分清标本缓急,虚实兼顾,补虚勿忘实,祛邪勿忘虚。
6.做好调摄护理工作对气血津液病证的好转及治愈有重要作用。气机郁滞是本章病证的基本病机之一,故首先应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其次要注意饮食调养。有的病证需着重补益,如虚劳及血证出血停止之后。但对消渴则控制饮食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再则是注意劳逸结合。除病情重者需卧床外,一般患者可视情况适当工作及活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0 06:15
目录
概述
主要证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