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数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即根据天象标记时间的方式。《内经》明确提出历法应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进而用以表示生命运动的节律。
概念
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素问·六节脏象论》:“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谓气数是用来标志万物化生的时间节律的。
解读
历法是配合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标记时间的方式,在《内经》中,被称为“气数”,即地面接受日光辐射的周期性变化。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记生化之用也。“指出历法应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可以用来表示生命运动的节律。《内经》全书贯穿着人与天地日月“并行一数”的思想,注重以历法为依据,掌握时令气候变化对治疗养生的影响,因时施治。
中医应用
《内经》全书贯穿着人与天地日月“并行一数”的思想,《内经》出于养生和治疗的需要,按照自然界运动变化与人类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观点,自然注重人体与时令气候的关系,重视季节的迁徙、气候的变异,自然就产生了历法。人们可据历法,来把握时令气候变化对养生和治疗的影响,因时制宜地采取适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内经》中记载的历法主要有太阳历和阴阳合历。
一、太阳历
太阳历把太阳周天视运动均匀地划分为若干等分,以标志时令。《内经》中的太阳历有两种形式,包括二十四气历和九宫八风历。
1、二十四气历
二十四气历是把太阳周天视运动轨道均分为12段,以之为太阳历的12个月。而后古人又把12次一分为二,就形成了二十四气。二十四气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两部分,太阳在每一次的初度为节气,到每一次的中间为中气,二十四气始于立春。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时令,气候与物候的变化密切相符,用以表示生物一年之中的生化节律,该历有明显的优点,所以《内经》许多篇章常以节气来划分有关疾病的死生预后,时至今日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2、九宫八风历
九宫八风历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古历。虽然古代天文历法著作中少被提及,但在《内经》中却占有显著地位。它以一年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把全年分为八个时段,每个时段太一居一个方向。冬至在北方,立春在东北,春分在东方,立夏在东南,夏至在南,立秋在西南,秋分在西,立冬在西北。太一游八宫而不入中宫,好比北极星端坐北极中宫不动,北斗七星围绕北极而转,斗柄在一年中分指不同方位。其中“太一”,又名“太乙”,即北极中大星。由于地球的公转,北极中大星每年环绕北天极运行一周,古代又称之“璇玑四游”。
九宫八风历间接地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过程,故也属太阳历的范畴。它与二十四气历相比,回归年长度欠精确,节气划分也少,是更古朴的一种太阳历,但在预测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方面有一定意义,所以《内经》在漫长的成书及流传过程中依然将其纳入自己的医用历法体系,从而将其沿用下来。
二、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是兼顾太阳和月亮两种运动的历法,《内经》中存在两种:
1、太阳回归年与太阴年相结合的阴阳合历
即中国古代的太阳回归年与朔望月即太阴年相结合的阴阳合历。又称其为四分历, 其兼有阴历月和回归年的双重性质, 属于阴阳合历。
2、五运六气历
五运六气历也属于阴阳合历,为医家所独创。古四分历是《内经》运气理论制定运气历的基础,《内经》着意加以介绍,这部历法完整地记载于“七篇大论”中,全部历谱可用干支-五运阴阳系统推算出来。它揭示了日地月三体运动的最小相似周期为60年,其中嵌套着5、6、10、12、30年多种调制周期;阐明了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气数、气候、物候、疾病及疾病防治的变化规律,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间的统一。由此可见,《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医家独创的五运六气历可谓是对阴阳合历的创造和发展。
三、《内经》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
在近代,《内经》中的天文历法等内容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认识到《内经》中不仅具有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而且有完整的医用天文历法体系。虽然现代医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对于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的研究而言,则突显出祖国医学的强大优势。《内经》所阐述的天文历法知识,充分展现了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系统论和整体观,此乃中医学的精髓之所在。
目前,国外已经开展了“医学-生物学-太阳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我们更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借鉴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物候学、气象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挖掘和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知识,一方面从基础实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寻求外界变化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进行研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而推断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变化,推测可能发生的疾病谱,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因此,深入研究《内经》中的历法知识,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