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分一词在中医中主要有三处代指,一是指属气的范围的功能及活动,泛指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常相对于血分而言,如邪在气分、气分湿热等。二是卫气营血辩证中气分证的简称,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以中焦阳明为主,包括肺、胆、脾、胃、大肠等脏腑,范围较广。三是《金匮要略》中气分病的简称。指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分之病。《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解读
一、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之气分。
“气”的意义,在中医理论概念中,颇为广泛。根据《内经》所述“气”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谷气”、“宗气”、“元气”等;二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即胃气、脾气、肺气等),经脉之气(即经络的功能活动种种)。前者(精微物质)是后者(功能活动)之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灵枢·决气篇》所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乃指物质之气而言。《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其中的“脾气”系指功能活功之气而言。
二、卫气营血辩证之气分
同气分证,是温热病热盛期阶段。以发热不恶寒、口渴、舌苔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证转来,亦有初起即见气分证,其病机有新感和伏热内发两种。气分以中焦阳明为主,也包括肺、胃、脾、胆、大肠等脏腑。其热邪郁于肺则症见鼻煽气促,咳嗽痰黄;热结于胃肠则症见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湿热交困于中焦则症见胸闷脘痞,舌苔腻滞;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邪留三焦等均是。
三、《金匮要略》之气分
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30条:“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本条于脉证、治法之后,得出“名曰气分”。然何谓“气分”?原文并未明言。文中“大气”指什么?何谓“阳前通”、“阴前通”?“实则失气,虚则遗尿”意义何在?皆为难点,关于何为气分,列举历代医家注解如下:
1、气血俱虚说。《医宗金鉴》曰:“寸口脉迟为寒,脉涩为少血;趺阳脉微为乏气,迟亦为寒。是则气血俱虚,为寒气所干,营卫不利,阴阳不通,故身寒骨疼,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麻痹,失气遗溺也。此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分。”
2、寒结阳虚说。尤怡(《心典》)指出:“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还进一步强调,“气分,即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其势亦已甚矣。”
3、大气不转说。徐彬云:“仲景于论正水后,结出一血分,于论黄汗后,结出一气分,何也?盖正水由肾受邪,发于下焦,下焦血为主用,故论正水而因及于经血不通;黄汗由心受邪,发于上焦,上焦气为主用,故因黄汗而推及于大气不转。”其结论为:“病之所以成,所以散,实一气主之,故曰气分。”
4、气不及血说。黄树曾言:“此病之所以成及其所以散,皆由于气而不及血,故名曰气分。”
中医应用
一、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之气分。
1、气的来源
以“气”之来源而论,不外为天之大气(从自然界吸入之气)、后天之气(水谷之精气)、先天之气(禀赋于父母之精气)三者。由于人体气的来源不同,其分布与功能亦异,因而就有不同的名称,如元气(亦名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总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亦是脏腑生理活动之表现。“气”皆统于肺,《素问·五脏生成篇》分出;“诸气者,皆属于肺。”故“肺主气”。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具省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至于功能活功的“气”,则随脏腑不同而各异。
2、气的分布
“气”之不同,其分布亦不同。如“真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行于身,其气发源于命门,通过三焦而布全身,为人体生命活动之原动力,诸气之根本也;宗气是由肺吸入的精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集于胸中,为胸中之大气也;营气者,行于脉中,为血中之气也;卫气者,行于脉外,为卫外之气也。《类经》说的极为清楚:“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表曰卫气;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出此可知“气”之来源不同,共分布迥异,遂别其名称而区别之。至于“气”的不断运动,流行于全身,完全依赖“升降出入”这种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即停止。
二、卫气营血辩证之气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见咳喘,胸痛,咳痰黄稠;或见心烦懊𢙐,坐卧不安;或见日晡潮热,便秘腹胀,痛而拒按,甚或谵语、狂乱,苔黄干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咽干,胸胁满痛,心烦,干呕,脉弦数。
证候分析:邪入气分,其病机变化主要为正邪剧争和热扰气机两个方面。里热炽盛,邪正剧争,故身热亢盛,且不恶寒,反恶热。邪热逼津外越,则汗出;热灼津伤,则口渴;热盛则气血涌盛,则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邪热内壅于肺,肺失清肃,故咳喘,胸痛;热甚灼伤津液,故痰黄黏稠。若热扰胸膈,心神不宁,则心烦懊𢙐,坐卧不安。若热结肠道,灼津化燥,热结成实,腑气不通,故便秘腹胀,痛而拒按;热扰心神,故谵语、狂乱;燥热内结,故苔黄而干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若热郁胆经,胆气上逆则口苦咽干;胆气郁滞,经气不利,故胸胁满痛;胆热扰心则心烦;胆火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胆经有热则脉弦数。
辨证要点:以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基本辨证要点。再根据兼见症状之不同,进一步判断何脏何腑受病。
三、《金匮要略》气分病论治
1、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
病机:阳虚阴凝,水气停留
症状:心下坚,大如盘,边缘如旋杯,光滑清楚,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
治法:温阳散寒,行气利水。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
2、枳术汤证
病机:脾虚气滞,水饮痞结
症状:心下坚,大如盘,边缘如旋盘,光滑清楚,脘腹痞满而胀。
治法: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方药:枳术汤,枳实、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