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融资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的融通
气候融资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的融通,从融资主体的视角来看,气候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气候融资定义
全球尚未就如何明确界定“气候融资”的范畴取得共识,对资金的统计、评估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障碍。
广义的气候融资包括:(1)发达国家之间的资金转移;(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金转移;(4)各国内部的应对气候变化融资。
狭义的气候融资主要包括:(1)气候资金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即国际气候融资,且资金是从2010年开始,新的、额外的、可预计的、可靠的资金;(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气候融资,即国内气候融资。
对中国而言,气候融资分为国际气候融资和国内气候融资。其中,国际气候融资是指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的或者资金来源与国际市场有关的资金,具体包括来自发达国家公共资金、国际碳市场、慈善事业和非政府机构、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等。国内气候资金是指完全在国内市场筹集的资金,包括公共财政、碳市场、公益慈善事业、国内金融市场,以及企业直接投资等渠道资金。
中国现状
中央财政对节能环保的投入迅速增长
自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在节能环保领域投入的资金量增长迅速,2012年节能环保预算达到1796亿元。由于没有“气候变化”相关科目,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可粗略推算出,在较为明确指向气候融资的领域内(如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具体方向),“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超过2200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节能减排支出6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7%。但与此同时,2008至2012年间节能环保支出占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上升,近两年还略有下降。
中国气候融资发展已经面临着多重难题,其中包括气候融资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仍不完善,金融市场还未能在气候融资领域承担相应的角色等等。中央财经大学与气候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气候融资的报告,具体研究了中国气候资金的空缺数量。其初步预估,2015年和2020年,中国每年气候变化融资总量目标需要分别达到1.9632万亿元人民币和2.4646万亿元,以实现中国既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气候融资路上的碳市场和碳税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碳交易市场或碳税都可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资金的来源。碳交易市场的收入指通过向总量限制交易体系的参与者(主要指承担碳减排任务的企业)出售或拍卖配额而取得的收入。排放配额可以根据排放者历史排放记录以免费的形式发放,也可以采用拍卖的形式,让排放者公开竞拍。前者不在配额初始分配阶段产生相应收入,而后者通过拍卖配额产生收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发达国家用于气候变化领域的公共预算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估计2010年排放配额拍卖的收入达到14亿美元。
中国正在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减排,未来碳排放配额拍卖收入可能成为财政预算的收入来源。但由于碳市场建设周期较长,且根据国际经验,早期碳市场的排放配额一般采取免费分配,在一定时期内碳市场为公共财政带来的收入规模非常有限。
征收碳税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也已提上议程,将与碳市场手段相辅相成,推动社会节能减排。同样,为了避免对经济的冲击,初期税率将会较低。不同的研究提出了不同方案。例如有研究建议以10-20元/的标准开始征收,逐渐增加至300-400元/吨;也有研究规划了从2012年10元/吨开始,到2020年上升至40元/吨的路线。环保部碳税课题组根据提出的税率方案(2012年征收碳税税率为20元/吨,2020年提高到50元/吨,2030年再提高到100元/吨),大致勾勒出碳税收入的规模:2012年碳税收入400亿元左右,约占中国GDP的0.1%;2020年碳税收入则上升至1800亿元左右。
金融市场正成为一个 愈加重要的气候融资来源
国内碳市场作为一种市场化手段,对于中国形成长效减排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碳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政府的积极行动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2011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2年6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零碳中心的零碳信用置换平台完成了一笔碳交易,零碳中心购买了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位于黑龙江的风电项目2000吨碳排放量用作碳储备,这在某种意义上拉开了国内基于“总量限制交易”的碳市场的序幕,国内碳市场将有望在未来为国内企业减排行动提供推动力。
随着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气候变化相关的企业和项目逐渐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金融市场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气候融资来源。
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介入,清洁能源境外IPO融资下降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对外发行债券国际金融租赁、境外发债和境外上市等多种融资方式。
“十一五”期间,中国借用国际商业贷款(不含外商投资企业“投注差”内境外贷款)约660.5亿美元。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末中国外债规模为6940亿美元,其中借用国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705亿美元,中资企业对外发行债券余额15亿美元。近十年,年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已接近或超过同期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应用于交通、能源、原材料、金融等领域。2012年发改委召开的国际商业贷款工作会议也指出要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借用国际商业贷款。未来,国际商业贷款或将对推动气候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在境外IPO市场上,2011年有4家清洁技术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融资总规模1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规模的7.9%。但是,由于西方经济普遍疲软,加上欧债美债危机、中概股风波、VIE迷局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市遇冷,其中清洁技术企业融资总规模也比2010年下降了45%。
世界现状
2015年,各国同意将融资计划延长至2025年,但这一目标尚未实现。
参考资料
英媒发布COP27术语指南.参考消息.2022-11-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1:03
目录
概述
气候融资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