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拼音:q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气”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天上云气漂浮的样子,为三条长短不一的横线。“气”的繁体为“氣”。小篆“氣”是“饩”(xì,“餼”的简化字)的最初写法,本指送给人米粟,所以从米。后来“氣”取代了“气”,泛指一切气体,它原来的意义则用“饩”来表示。
字源演变
“气”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写作三条横线(图1),模拟云气或空气在空中漂浮的状态。古文字“气”与“三”相似,但也有细微差别。甲骨文“三”三横等长;而“气”三横长短不一,上下两横较长,中间一横较短。
西周金文(甲组图2)的形体结构差不多,也是三横,只是笔画更粗短,这和金文铸造性质有关。春秋时大概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三”字的区别,而将“气”字上部一横弯曲。战国文字(甲组图4、5)又将下部一横弯曲,同时还出现了两种形声结构的异体,一种是从火、气声的结构(甲组图4),一种是从火、既声的结构(甲组图6)。从火可能取意于烧火所产生的烟气或蒸汽,“气”在示义的同时兼有示音作用。但随着秦统一六国施行“书同文”政策,后代文字基本沿袭甲组图5的战国文字的写法。汉代及以后文字形体变化不大。
“气”的繁体字“氣”实际上是个后起字,换句话说“气”是“氣”的古文字。“氣”字未见于甲骨文、金文,也未见于战国文字。就已有的文字材料而言,“氣”字最早见收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许慎的说解是这样的:“氣,馈客刍米也。”“氣”字的本义是赠送人的粮食,所以“氣”以“米”为唯一表义符号。“氣”后又引申指食物。如元杨立斋《哨遍》套曲“饥时节选着那六局全食店里添些个氣”中“氣”即食物之义。这一意义上的“氣”字,读音为xì而非qì,后来都写作“餼”(后简化为“饩”)。《说文》“氣”字下引《春秋传》“齐人来氣諸侯”之“氣”,今本《左传·桓公十年》即作“餼(饩)”。
“氣”用作“云气”之“气”,大概是汉代的事情。清人王鸣盛《蛾术编》就说:“案:‘气’字隶变,以‘氣’代‘气’,‘气’废而不用,而‘氣’字之本义则专用重文‘餼’以当之。”因此,可以看出,与其他的繁简字不同,“气”“氣”二字的繁简关系非常特殊。严格说起来,它们并非是繁简字关系而是借字与被借字关系:“气”为本字而“氣”为借字。古籍中往往不用“气”字,而是借用“氣”字表达云气之义。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表示云气意义的“氣”被废弃,重新恢复了它的古体“气”。
“气”字本指“云气”。例如《墨子·号令》上所说的:“巫、祝、史与望气者,必以善言告民,以请报守上。”这里的“望气者”,是观看气象的人,他能通过云气的变化形状来推断吉凶等,即所谓的“观云识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其中的“六气”即古人所谓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自然气候变化的现象。通过气不仅可以辨别吉凶,还可以进行时段的切分,即所谓的“六气”为“一时”即一个季节,因此有“节气”的说法。
“气”的本义是云气、气体,因此生活中凡是和气的性质状态相似的、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称作“气”。首先,“气”可泛指一切气体,如“毒气、燃气、煤气、沼气”。其次,呼吸是维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吸入的是新鲜空气,呼出的是体内的浊气,所以“气”又指呼吸的气息,如“气喘吁吁”等词中的“气”。一方面,气息的快慢强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因而“气”可引申为人的声气、声调,如“语气、唉声叹气、理直气壮”。人生气发怒时往往呼吸失控,“气”由此喻指人发怒、动怒,如“气愤、气恼、生气、气急败坏”。
“气”由人具体的呼吸能量、声调语气又引申为人抽象的精神、情绪、态度、情谊等,如《出师表》“恢弘志士之气”,又如“气度、气势、豪气、勇气、娇气、义气、心平气和”;进一步引申为人或事物的属性、特点、风格以及氛围、社会习俗等,如“气质、气韵、气氛、风气、歪风邪气”。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气—汽
“气”指气体,包括空气、氧气、水蒸气、沼气等。“汽”指水蒸气。这两个字分别与相同的字构词后含义不同。如“蒸气”指某些液体或固体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水蒸气是其中一种,如:汞蒸气;“蒸汽”专指水蒸气,如“蒸汽机车”。水蒸气的“气”不能写作“汽”。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气部】 去既切(qì)
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
【卷一】【米部】气
氣,饋客芻米也。从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
䊠,氣或从既。
餼,氣或从食。
说文解字注
【卷一】【气部】气
“雲气也”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
“象形”注: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既切,十五部。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
【卷七】【米部】 气
“(氣)饋客之芻米也。 ”注:《聘禮》“殺曰饔,生曰餼。”餼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芻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从米也。言芻米不言禾者,舉芻米可以該禾也。經典謂生物曰餼,《論語》:“告朔之餼羊。”
“从米,气聲。”注:許既切,十五部。今字叚氣爲雲氣字,而饔餼乃無作氣者。
“《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注:事見《左傳》桓六年、十年。十年《傳》曰“齊人餼諸侯”。許所據作氣,左丘明述《春秋傳》以古文,於此可見。
“䊠,氣或从既”注:既聲也。《聘禮記》曰:“日如其饔既之數。”注云“古文既爲餼”。《中庸篇》曰:“既稟稱事”。注云:“既讀爲餼”。《大戴·朝事篇》“私覿致饔既”。戴先生曰“既即餼字”。按,三既皆䊠之省。
“餼,氣或从食”注:按,从食而氣爲聲,蓋晚出俗字,在假氣爲气之後。
广韵
去既切,去未溪 ‖ 乞聲隊1部(qì)
气,与人物也。《説文》曰:“雲气也。”今作乞。又去訖切。
去既切,去未溪 ‖ 气聲隊1部(qì)
氣,氣息也。去既切。《説文》本音欷。五。
許既切,去未曉 ‖ 气聲隊1部(xì)
氣,《説文》曰:“饋客芻米。《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康熙字典
【辰集下】【气部】气;部外笔画:0
(qì)《唐韻》去既切。《集韻》丘既切,並音炁。《説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並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隸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説非是。
【辰集下】【气部】氣;部外笔画:6
古文:𣱛
(qì)《唐韻》去既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既切,並音气。《玉篇》:𠋫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爲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註: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説》: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遥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玄地黄爲六氣。王逸《楚辭》註:《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黄氣也。秋食淪陰,日没已後赤黄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并天玄地黄之氣爲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𠋫,三𠋫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𠋫氣法。《司馬彪·續漢書》:𠋫氣之法,爲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爲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𠋫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黄爲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又:日旁雲氣,人主象。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宫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xì)又《唐韻》《集韻》並許既切。與餼、䊠並通。《説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又叶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又叶丘謁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𠂉”居上偏左。㇈(横斜钩)居下偏右,从撇尖下方横中线起笔,过田字格中心折向下行,在右下格斜行钩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