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是
福建省厦门市沿海村落保留的崇尚“代天巡狩”王爷的一种民间信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王爷”起源之说颇多,以王爷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间善恶大神说为著。供奉王爷之庙多称“代天府”,王爷亦称为“代天巡狩”。送王船是送瘟祈福的民间信俗仪式活动,清康熙年间《台海使槎录》卷二载:“三年王船,备物建醮。”乾隆《海澄县志》详细记载了己丑年(1769)冬举办的送王船仪式。
闽台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俗内容
闽台送王船一般是三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由于王爷信仰是闽南地区主要的民间信仰形态之一,故几乎每个社区都有王爷宫。王爷主要通过信众举行“迎王”“送王”的仪式,在特定的时间到社区巡狩驱邪散福,之后再返回天庭,故很多王爷宫并没有供奉王爷的神像,而是由“代天巡狩”之匾或者八仙彩代之。“送王”仪式中往往有王船祭,根据村庄的经济实力强弱,仪式规模也有不同。
送王船的日期一般在农历十月。在送王的年份,社区的一些人会聚集商议送王船仪式的筹备事宜,这项工作由社区的某一寺庙或某一宗族主持,而参加的人员一般以该庙的祭祀圈信众和该社区的居民为主。
以厦门海沧新垵村为例,送王船仪式主要包括:制造王船,送王船,烧王船等几个连续性的阶段。
1、制造王船
造王船开工的时间不仅要通过占卜确定吉日,还要举行一个小规模的祭奠活动。由于“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资金的筹集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据族长介绍,造王船的费用大概有三个主要来源:(1)海外亲属捐赠;(2)宗祠的日常捐赠和香火收入;(3)村民的自发捐赠。待到“送王船”当日,捐赠者的名单会被贴到祠堂外面的显要位置上。负责造王船的工匠,是从泉州等地请来的,从开工到完成大概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般来讲,在建船过程中,不允许妇孺和闲杂人等接近、触摸船体,以避免污秽。
王船制造精美细致,和真船并无二致,唯有大小比例相对于真船要小一些。船身长约7—-8米,宽和高约1.5米,桅杆大约高约5—6米,并有三只船帆置于船上。船的骨架以及桅杆全部由实木打造,船身上除固定的木板之外,外加绫绸彩纸装饰,并有图案雕绘。据《
闽杂记》记载的“王爷船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所糊尔。惟厦门人造其真船,其中之物,无一赝品”,言之不虚也。在闽台地区,王船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地区依然是由木材打造,只是形体略小于渔船;也有采用木质骨架,辅之绫纸,整个王船造价下降,重量也相对较轻。
2、“送王船”
“送王船”的日子经占卜请示神明之后选定。送王当天,装饰一新的王船已经被搬出家庙,放在祠堂前面空旷的广场上。王船本身汇集了民间各种因素,白虎、朱雀、青龙、玄武四色旗子竖在船身左右,“代天巡狩”则被放到船头,船上堆放各种日常用品以及金纸元宝。王船前设有香案,供村民摆放供品。临近“送王船”时,整个新垵开始热闹起来,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礼花的华彩。
送王船所走的路线(又称“香路”)并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只要最终将王船送到海边。事实上,由于王爷的代天巡狩、驱邪散福以保一方平安,村民们无一例外的希望王船巡游经过自己的住宅或者店铺,所以,尽管出巡路线是历史沿革约定俗成,但其中也还是包含了村民对信仰资源的博弈过程。香路两旁,家家户户准备好祭品以及鞭炮,当王船经过时,主人点燃鞭炮,将米馃,水果等放在供桌上,请王爷享用。
在海水涨到最高潮之前,送王船的队伍出发,王船后面是浩浩荡荡的人群。游街的时候,前面长长的队伍有鼓乐队、龙阵狮队、宋江阵、“吴松阁”、金童玉女花轿等开路,随后是装饰得华彩富贵的王船,由青壮年轮流牵引前进。老老少少的村民手持檀香虔诚的尾随在船的后面。当船启航的一刹那,全村又被一阵振聋发聩的鞭炮声所覆盖。
队伍中的村民明显的分为两类:老人、青少年。老人们在仪式中亦步亦趋充满虔诚——他们神情肃穆,不时地将手中的檀香举过头顶,向船的方向拜拜。而青年们则在队伍中奔跑嬉闹。在“送王船”这一仪式的场域中,不同年龄的人获得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决定着以后仪式行为的模式。
3、烧王船
王船最终送到海边。这时候的烟花更为密集,鞭炮不绝于耳。历史上新垵是临海的,据族长讲,以前未填海的时候,王船确实要送到海上烧掉的。但现在的海岸线变成了滩涂和土地,只好将船送到原来的海滨烧掉。
在烧王船的前后,人群从未停止过喧嚣。村里的鼓乐手吹奏着音乐,几个道士在王船周围作法事。值得一提的是,道士是由村民临时担任的,他是这场仪式中的神职者,但当仪式结束后,他会重新拾起日常的世俗身分。也就是说,他的身份是临时性的,是具有场景性的。
船的周围开始有人点火,当船几乎燃尽时,船的桅杆仍未倒下——而这是村民最关心的,因为桅杆倒下的方向决定着村庄未来三年的运势,倒向村庄的方向是大吉,而倒向海则大凶。人们开始祈祷,同时几个本村的青年在组长的命令下,撑起竹竿,用力地将桅杆推向村庄的方向。事实上,桅杆的倒向是完全随机的,这种人为的干预恰恰说明了宗教的世俗功用——抚慰暗示和满足人的心理诉求。
文化特征
厦门海沧钟山村水美宫供奉着“朱、池、李”三位王爷,每三年一届的闽台送王船活动,是为一位王爷任期满送神,另一位王爷到任迎神的仪式。此王爷“代天巡狩”,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建沿海有众多的王爷庙,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三个地方的规模较大,而钟山村水美宫“送王船”独具特色。
闽台送王船体现了闽南人敬畏海洋、珍爱生命,关爱弱势、化怨为和,匡扶正义的思想性格特征。该民俗通过祭海神、悼念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出海平安和渔发利市,寄托了渔民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闽台送王船活动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为各种民间艺术阵头的展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平台,为民间艺术提供了竞技与交流的机会。闽台送王船更为海峡两岸、海内外同胞创造了一个亲近、交流、沟通的平台,成为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纽带。
闽台送王船是福建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节庆之一,它们以祭祀神灵为牵引,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是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态,在娱乐中承载着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文化认知、族群认同、家系传续等社会功能,成为增强华夏子孙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保护措施
2016年,水美宫理事会成立了送王船民俗文化传习中心。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获得“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项目保护单位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1982年间,厦门海沧、石塘、钟山等社根据30多年前社里的传统俗例,恢复王爷莅临值年习俗(石塘、钟山、海沧3社每三年轮值一届),举行造王船游境踩街的庙会。
2015年11月15日,寓居在厦门厦港沙坡尾避风坞畔三楼顶的厦港龙珠殿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初复建以后的第八届王醮,俗称送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