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现代
民族志与考古学材料进行
类比,再现古代人类社会文化面貌。
民族考古学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考古学的分支。它萌芽较早(民族考古学一词也是美国一个学者于1900年首次使用的),但作为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边缘学科,是20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的。1961年,第一次出现专门讨论考古学类比的方法论的文章,标志着民族考古学的开始形成。
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实物。人包括一些保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的少数民族或群体,和一些比较原始的族群,以及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实物包括考古出土的文化遗存、某些历史记载和传说。
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从考古学观点对“活着的社会”(living society)的研究。民族考古学家研究这样的社会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关系。
关于远古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起源及其制作工艺和程序,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要想研究它,就应运用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西南地区如傣族、佤族等的调查材料,来探讨远古人类的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方法。我国远古时代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还直到50年代,我国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有学者在海南黎族聚居地做人类学和民族学调查时,亲眼目睹了“钻木取火”,并收集了这方面的实物,又有人在贵州榕江县两旺乡的苗族聚居地做民族学田野调查时,又目睹过用杉木“钻木取火”的场面。这些都说明在发展了的人类文化中,仍然保留了一些人类习俗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