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惰性
民族不想改变原来生活劳动习惯的心理特征
民族惰性,是指一个民族不想改变原来生活劳动习惯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是:知足、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对新事物无兴趣、反感,闭关自守、停滞不前。往往以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反映现实,不能接受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客观上成为阻碍民族、社会发展的因素。其产生,一是源于民族的群体社会需要,如某种观念利用价值的延续、习俗的势力等;二是源于民族成员的个体需要,如心理上的满足感、求稳,惧怕受到民族社会的责难,个人利益受损等。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30 12:0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