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巴蜀学术研究》的特色之一是承继启新,所考察的中心时段为1912年-1949年,然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在新著中又出于考察的必要与写作的需要,又“有时上溯至晚清时,有时下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因此,从时段的设置,可以窥探出著者承继启新的学术态度,既有恪守,亦有逾越。
本书所考察、所论述的主题与范围,是民国时期(时间)、巴蜀之地(空间)的学术,以及与“巴蜀之学”有关的学术,包括学校与机构、学科与学会、学刊与出版、旧学与新学、国学与西学、学人与学术、本土与外来等。所涉及的学科,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语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少量文字旁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本书对“民国时期的巴蜀学术”的面向与面貌做了梳理与勾勒,揭示了近代巴蜀学术的内涵与特色。本成果所做的工作带有基础性与系统性、全面性与综合性,是了解和认识民国巴蜀学术的一部学术专著。
彭华(1969-),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参编著作5部,主编著作3部。著有《
燕国八百年》、《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中国文化探秘•先秦篇》、《
印川集:蜀学散论》、《民国巴蜀学术研究》等,编有《
王国维儒学论集》,参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大学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