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新型
摄影门类,其性质、使命、内涵、规律、技法和要求等与其他摄影门类都有许多不同,诸如: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广告摄影、建筑摄影、静物摄影等,但并不排斥以艺术创作为目的单幅民俗风情图片。民俗摄影,首先应该表现出民俗的特点,以塑造出富有民俗特点的多方位,多角度来筛选提炼专项题目。其次,应该表现出民俗摄影的特性。民俗摄影是倡导摄影者沿着某一民族题材的深入发掘和完整剖析。就是让民俗摄影者深入生活,深挖素材,系列完整地去反映民俗事象。
含义
民俗摄影,简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在我国,民俗摄影是摄影艺术与民俗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型摄影门类。它以拍摄纪录,搜集整理和抢救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由来
从世界运用摄影术150 多年的历史看,早期的摄影家们曾积极探索以摄影术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摄影家汤姆逊早在1862-1877年间就拍摄过伦敦街头生活景象及中国百姓生活实态的照片,这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照片了。
英国的纪实摄影家斯顿爵士对英国将遗忘的传统礼仪和祭典仪式感慨万千,于是,他在1897年创立了“国民生活纪录摄影协会”,专门拍摄带着传统色彩的生活习俗照片。他拍了2200张民俗作品,其中有不少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有的照片非常有历史价值。其代表作有《埃帮河畔的斯特拉特夫德祭典中的烤牛肉》。
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捷特,他与一般的纪实摄影家不同的是专门拍摄巴黎市内的社会活动和风俗民情。他成天在大街小巷里细心观察那里的一切变化。他共拍摄了1 万多张底片,并用心把它保留下来,他从不向任何人出售或显示这些作品,赤贫地渡过一生。到他死后,他的后代才把这些作品捐给巴黎博物馆。人们发现这些照片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单从民俗方面来说,有些风俗早已在巴黎销声匿迹了。后来博物馆专门为他举办了展览,展览轰动了社会各界。
19世纪不至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现代派”摄影热潮。自斯特朗德(Strand 1890-)“即物主义”摄影诞生以后, 不少摄影家跟随潮流抛弃了以前那种习惯性的主题,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崭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
摄影艺术圈子里有人提出“把观众审美性摄影所制造的技巧的梦幻世界, 拉回到忠实日常生活现实世界”的口号。 爱默生( Emerson Peter Henry,1856-1936)“自然主义”摄影主张为纪实摄影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认为应当以客观的对象的真实性为本,准确无误地把对象纪录下来。民俗摄影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次真正解脱,即尊重客观事物,摆脱
绘画性的干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迅速。新闻摄影界在反对制造假新闻方面取得新的认识,这也牵涉到一些地方风俗民情的内容。因此真实性也成了民俗摄影重要评价标尺。由于民俗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而得到报刊、出版界的青睐,深受读者的欢迎。新闻摄影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积极地采摄民俗照片,并视其为图片新闻不可缺少的内容。1920年,英国博物馆和一些出版社,发出招聘书,特聘一些摄影家和业余摄影者到世界各地去采摄民俗风情和建筑照片,出版了许多有关民俗的画册和书籍在社会上销售。
在我国,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就有摄影家进行民俗方面的拍摄活动。如王小亭先生、庄学本先生,他们都先后拍摄过不少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图片。但这些照片毕竟数量有限,更没有明确提出“民俗摄影”的概念。
此后,我国不少摄影工作者曾力图对祖国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纪实性拍摄活动,实事上,通过他们的相机也纪录了许多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俗资料,但都是无意识、不自觉的零散地活动,没有形成完整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从而也就不可能把“民俗摄影”作为一项宏大的工程和事业提出并加以实施。可见,“民俗摄影”的出现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尽管摄影术和民俗学的产生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二者却始终未能结合在一起变成“民俗摄影”。而能动地有意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门新的摄影门类--民俗摄影的,还是我国近几年的事情。
现任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行会长的沈澈同志,就是我国“民俗摄影”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始人。他从1980年起,放弃优越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历时两年多时间,骑自行车深入祖国各民族地区进行拍摄创作,历尽千辛万苦,几度战胜死神的如唤,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民俗图片。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民俗事象,与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并认真阅读了不少有关民俗学的书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使他领悟到:原来民族地区的拍摄内容那么广泛,拍摄题材那么丰富,别说自己一个人,就是千百万人干也是永远干不完的,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宏大事业——“民俗摄影”么!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酷爱摄影的狂热分子,从此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了归宿,找到了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此,他坚定了一个信念:以毕生的精力开发“民俗摄影”这块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处女地!他对民俗摄影事业的创造性设想与执著精神,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将军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赞同和支持。张爱萍将军还及时指点:“民俗摄影不光是少数民族的事,把汉族民俗也加上就完整了。汉族民俗丰富多彩,很有形容价值,这才是完整的中华民族民俗文化。”
1993年7 月,经文化部批准,民政部登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民俗摄影事业作为一个新的摄影门类首次被国家和摄影界广大同仁所承认所接受。
特性
民俗摄影,除具有其它摄影门类共同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主要是:
真实性
由于民俗摄影是历史的纪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就必须十分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摄影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但更强调真实性。因为摄影的纪实性并不能代替民俗摄影作品的真实性。纪实性与真实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纪实性是摄影具有的技术特征,每一张照片都具有纪实性。我们所强调的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则是指画面内容所反映的民俗事象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即民俗事象本质的真实,不是违背民俗真实和民俗规律的形象。现实中的民俗事象,并非从任何角度、任何瞬间拍摄都能表达出它所固有的本质意义。这就说明,用一幅或几幅照片就准确地反映一项民俗活动的真实本质,并非一件易事。首先要求摄影者对所拍内容要有事先的了解,并有一定的拍摄功底,注意观察选择那些能说明事物本质的画面拍摄;要求作品充分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环境的自然状态及人物自然的神态;还要注重体现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在摄影技法上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手法,格调要力求朴实。避免过分夸张、变形。在拍摄民俗活动时,尽量不要去干预和摆布被摄对象。
艺术性
民俗摄影是历史的纪录、人类的记忆,但这丝毫不意味民俗摄影只是民俗事象的简单纪录和现实的翻版。因为,民俗摄影是用
摄影艺术的手段来表现民俗生活的,它是民俗生活和
摄影艺术的载体,它所反映的是作者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分析、思考、选择所捕捉的典型民俗事象。所以要求被摄对象的外在形式与本质内涵有机统一,即作品在准确表现民俗事象本质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那种平平淡淡的民俗事象过程的简单纪录,远远达不到高度概括、深入刻划、富有艺术魅力的民俗摄影作品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具体讲,民俗摄影的艺术性就是要运用摄影形象思维和摄影造型法则来表现民俗事象,体现其本质的美。如构图、用光、色彩和运用各种造型手法,选择最佳的瞬间和角度等,都是体现民俗
摄影艺术的重要手段。如果不重视摄影美的研究,就很难拍出好的民俗摄影作品,或许只能拍出普通的“民俗照片”。一个有成就的民俗摄影家,不但有多年的民俗生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能紧紧抓住民俗事象的本质内容和特点进行拍摄,从而创造出既有强烈民俗特征,又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之作。
一幅艺术很强的作品,反过来又会极大的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我们所强调的艺术性,是在严格遵从忠实纪录的原则上的艺术性,绝不可为过分追求艺术性而淡化或牺牲民俗作品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相反,在艺术性与真实性发生矛盾时,宁可淡化或牺牲艺术性,也要保护作品的真实性。不能因过分的艺术夸张和渲染而使民俗事象变形或失真。
学术性
民俗摄影,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摄影门类。这是区别其它摄影门类的又一重要标志。
首先,民俗摄影所拍摄的内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是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这本身就涉及到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性内容。
其次,真正有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学术性。有人说,一组好的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一篇学术论文,毫不为过。因为它能通过摄影作品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民俗活动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意义。
再次,如果说摄影是一门技术,那么民俗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学问。民俗摄影中蕴含着渊博的民俗知识和艺术哲理,它不仅是摄影学的研究工程,也是民俗学的研究工程。如何去研究民俗历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内涵、特征等,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因此它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很强的民俗意识,才能把民俗摄影搞得更好、更深入、更有成就。一个真正的民俗摄影工作者,既是利用摄影来作学问的学者,又是一个有学问的摄影家。不懂得民俗理论知识的摄影家,不能算合格的民俗摄影家。这,不仅已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而且是民俗摄影的学术性这一特性的内在规定。
包容性
包容性,是民俗摄影的又一重要特征。
民俗摄影虽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摄影门类,但并非与其它摄影形式绝缘、相互排斥毫无联系。恰恰相反,民俗摄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其它摄影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纪实、新闻、艺术、人像等摄影形式的一些拍摄技法,都程度不同地在民俗摄影中有所体现和运用;而其它摄影形式又在广泛地采用着民俗摄影的题材、思路、形式及表现手法。
近几年,不少非民俗摄影工作者以纪实、新闻等手法拍摄的民俗作品早已被人们熟知。一本本的《胡同集》、《里弄集》、《水乡集》、《窖洞集》,从多角度,多侧面,真实地把典型的民俗事象摄入镜头,展现给观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的还引起国外人士的青睐。
同样,一些规格较高的艺术类影展中,有相当比例的艺术性摄影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的是民俗题材, 甚至不少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带着古朴的民俗、民风唱起了大型影展的主角戏。
人像摄影中也把大量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内容“引进”其中。如方兴未艾的婚妙摄影,本身就是婚俗中兴起的一种新民俗。还有各地可见的、让顾客租用其民族服饰、古代服装、民俗交通工具等拍留念照的等等,无一不充满民俗味道。
这些,一方面说明民俗摄影已逐渐成为各种摄影门类摄影家竞相追逐的一种风尚和潮流,体现了民俗摄影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雄辩地说明了。民俗摄影的包容性。
价值
1.在抢救频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摄影是抢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独特作用。
众所周知,一方面我国是民俗大国,有着丰富的、永远拍不尽的民俗题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事象又在很快变异和消失。为了不使中国五千年悠久宝贵的民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造成断层,抓紧时机,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纪录和抢救民俗文化遣产的重任,严峻地摆在了国人面前。这也是国家想做但又暂时难以顾及的领域。应运而生的中国民俗摄影正是承当这一历史重任的最佳角色。她已经和正在运用摄影这个最便捷最形象的手段,在抢救、纪录和整理祖国民俗文化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万名会员分散掌握的大量的民俗图片资料,仅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总部就已经收集了我国各民族的民俗图片达10多万张。当然,这与完成全国56个民族庞大的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尚距离遥远。但可以预见,随着各级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民俗摄影队伍的日益壮大,这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俗文化宝库必将建设的更加完美壮观!
2.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史料收藏和研究价值。
民俗摄影作品是社会历史发展状态的纪录与表达,是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生活情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民俗摄影可称为国家的“形象历史档案”或“图像民族学、图象历史学、图象民俗学”。所以,这项事业是大有作为、意义深远的事业。
3.具促进有移风易俗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张爱萍将军指出:“中国56个民族,各有特点,各有优良传统,但也有它不足的和落后的一面。只有把落后的,不文明的风俗习惯改掉,不断发展优良的民俗传统,社会才能进步。”“我觉得,我们民俗摄影协会的工作,除了利用摄影的手段来表现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特点外,还应该有一个奋斗的目标,那就是移风易俗。”可是,旧的、落后的民族习俗的改变不能靠行政命令,这一点已被“文革”的教训所证明,只能靠提高人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觉悟。而民俗摄影,可以其形象直观、真实可靠的特性告诉人们,什么是文明的、高尚的、进步的,什么是不文明的,落后的东西,启发人们自觉地弃旧布新,移风易俗,从而促进各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民俗摄影在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进程中,也有其现实作用和用武之地。
4.具有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对外交流的功能。
随着全国民俗摄影活动不断深入广泛地开展,众多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及爱好者濒濒深入祖国各地采访创作,一方面可以亲身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地飞速发展的建设形势,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在与各族人民接触交往中,他们的摄影作品在各地展览、交流、宣传中,都会大大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促进
中华民族大团结。在这个意义上讲,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既是民俗摄影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又是进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民俗摄影所具有的超越语言的功能,在国际交流中能显示其独特的作用,能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这已被近几年我国民俗摄影同十几个国家交流的事实所证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及民俗摄影事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摄影在这方面的优势将更清晰地显露出来。
5.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这一点不仅已经被人们所认识,而且象字画一样,已经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特殊的身份进入商品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现代化及欣赏水平的提高,民俗摄影作品以一定规模进入市场,既登大雅之堂,又进寻常百姓家的情势为期不会太远,而且前景可观。
前景
为便于读者比较,在介绍我国民俗摄影情况之前,有必要对国际上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介绍:远的不说,仅以我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除
大和民族以外还有一个少数民族——阿依努族,而韩国则是单一的朝鲜民族。这两个幅员极小、民族成份极为简单的国家,民俗摄影活动开展的活跃程度却令人刮目。韩国,活跃在各地的民俗摄影家和爱好者们,每年都有新的奉献,他们有自己的组织,每年都举行各种类型的拍摄和研讨活动,每年都出版民俗图书、画集、图册不下数千种。其中一位民俗摄影家,家中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民俗图片库,仅他拍摄的韩国萨满教的活动就出版了系列画册十多套近百册。他对中国具有无尽的民俗摄影题材羡慕不已,他说:“如果到中国拍片,就是活500岁也不够。”
日本,由于只有一个少数民族阿依努族,政府每年大量拨款保护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为日本从事民俗摄影的专业工作者提供拍摄和研究的良好条件,每年都有大批民俗图书出版。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及其他诸多原因,加之民俗摄影被人们认识较迟,故使得我们的民俗摄影工作起步较晚,前些年发展比较缓慢。但值得欣慰的是,自民俗摄影的社会地位被确认以来,尤其是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成立以来,在自我发展,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确立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可爱的中华”的宗旨;高扬起“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祖国民俗文化”三面旗帜;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协会的重要职务,建立了强有力的协会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章程制度和发展规则;协会由最初的200名会员,到1996年底三年的时间, 会员队伍就迅速发展到近万人,会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包括台湾在内);开办了民俗摄影大专班,相继建立地方组织100多个,建立和正在筹建10余个民俗摄影创作基地, 举办了10余期民俗摄影培训班;创作班和函授班,在协会的组织指导下,各地会员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民俗方面和采访创作、举办影展、影评和学术交流活动;建成了中国唯一比较完整的民俗图片库,现存有我国56个民族及部分外国民族的民俗图片达10多万幅。协会还致力于中国民俗摄影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同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芬兰、丹麦、澳大利亚、印度、缅甸、韩国等进行了民俗摄影方面的交流,扩大了中国民俗摄影在国际上的影响。
如今从我国民俗摄影的发展势头来看,今后几年,无论是会员队伍还是民俗摄影活动,都将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我国有取之不尽,拍之不谒的民俗摄影资源,民俗摄影意义深远大有作为的事实和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随着这一认识的深化及其影响的扩大,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民俗摄影的大潮中来。现照相机已经从“贵族式”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自娱自乐的普通用品,全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摄影爱好者,这就为组织浩浩荡荡的民俗摄影大军储备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其次,民俗摄影热已经和正在全国兴起,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与风采。近几年来,广大摄影工作者,专业
摄影师纷纷转向,开始拍摄本乡本土的民俗风情。在各年度摄影比赛、摄影展览中,民俗图片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民俗摄影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的越来越多。民俗摄影正在被更多的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们接受和热爱。
此外,我国的民俗文化在国际上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已经引起了国际民俗摄影工作者、学者的重视,一批批国外人员到中国各地采风,拍摄中国民俗风情,采访中国民俗文化。同时还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观光者。他们把观光的热点转向中国民俗文化。他们在中国多拍一些民俗照片,归国时就带回了由衷的满足。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的民俗摄影协会成立不过三年的暂短时间,就取得了如此令人予料不到的发展和成绩,其奥妙何在?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事业的诞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其本身就蕴含着无比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因而民俗摄影事业在中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