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读作:cuì)是一个现代汉语二级字,部首为毛,指人体表面除头发、
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
2.指兽毛皮。如:毳裘(毛皮衣服);
毳冕(
毳衣和冕);毳衣(皮裘;又指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
4.毡.
5.通“脆”,易碎.
◎又,脆弱.
《
唐韵》《
集韵》《
韵会》𠀤此芮切,音脃。《说文》兽细毛也。《方言》揄、铺、𢅡、𢃀,毳也。《周礼·天官·掌皮》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郑注》毳毛,毛细缛者。《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夫荷旃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丽密。
又冕服名。《周礼·春官·司服》四望山川则毳冕。《又》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尚书·正义》毳冕五章,虎蜼为首。虎蜼毛浅,毳是乱毛,故以毳为名。《诗·王风》毳衣如菼。《
毛传》毳衣,大夫之服。《笺》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国。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故得服毳冕。
又小耎物易断也。《荀子·议兵篇》事小敌毳,则偸可用也。《文子·道原篇》志弱者柔毳安静。
通作脃。《老子·道德经》其脃易破。《晋语》臣脃弱,弗能忍俟。
又《集韵》租悦切,音蕝。与橇同。《前汉·沟洫志》泥行乗毳。《
史记》作毳。《注》
孟康曰:毳,竹如箕,擿行泥上。如淳云:毳谓以板置泥上,以通行
路也。师古曰:毳读如
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