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边本是一种出版物版本,一般指装订成册的书籍或杂志不加裁切,使得书边不齐,毛茸茸的,洋溢着别样独特的自然朴素之美,非常别致。也名“
毛装本”或“未裁本”。
20世纪30年代,
毛边本这种装帧形式的书籍和杂志曾经是一种流行的时尚,很受人喜爱。当时,鲁迅的《
域外小说集》在初版时就是典型的毛边本。1935年4月10日,鲁迅在致
曹聚仁的信中写到:“《集外集》付装订时,可否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但如麻烦,那就算了,而且装订作也未必肯听,他们是反对毛边的。”1946年12月11日,
唐弢发表《“毛边党”与“社会贤达”》一文,他说:“我也是毛边党党员之一,购新文艺书籍,常要讲究不切边的,买来后亲自用刀一张一张的裁开,觉得别有佳趣。”
在卢震京编、
刘国钧与
李小缘合校的《图书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58年9月版),有“书边”一条述及与之有关的种种“学问。
“书边”条目的释文谓,线装书页
上之四框为边,平装或西书除脊部外,其余切口处总称为“书边”,大抵“
精装书边,翻读日久,易着手污,为使阅者增加美感起见,有将
三边加着颜色者,统称之为‘色边’”。其重要者有“霜状边”、“大理石状边”、“
红边”等各类,对于家藏西洋书的人来说,以上当颇熟悉。至于其“形式”,大抵可分为“切口边”、“未切边”、“压花边”、“两面光边”等。
有关“未切边”之书,边春光主编的《
出版词典》中说:“
平装本的一种形式。书芯装订成册后不加裁切,让读者在阅读时自己裁开。使书边不齐,以保留自然朴素之美,增加读者对书籍的
亲切感。国外这种
装订形式多用于页数不多的文艺书籍,以法国较常见。我国在30年代也曾采用过这种装帧形式,如鲁迅《
域外小说集》
初印本即为‘毛边不切’的。”
总而言之,毛边本其实就是书在
印刷过程中,故意留下最后一道工序,不切边,让他以
自然状态留下“三边任其本然,不施切削。”(鲁迅语)。这种情况主要是书的作者在印刷过程中要求的,一般是作者留下来赠送给好友或者圈中书友,这种书
印量并不大,举个例子,例如五千至一万本印量的书一般也就是做一百到两百本之间,正因为稀少,所以可贵,因此对藏书人来说就
弥足珍贵不切边的毛边本,对读者的耐心和时间而言,无疑是个考验。毛边本不
裁边就无法阅读,因此,有
边裁边读的,也有先裁后读的。但可以肯定,如果一本毛边本未曾裁开,那就说明书的主人从未读过这本书,不管他收藏此书的时间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