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花酸竹
禾本科酸竹属植物
毛花酸竹(Acidosasa purpurea (J. R. Xue & T. P. Yi) P. C. Keng)是禾本科、酸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地下茎单轴型;竿散生,竿高可达10米,梢端直立,髓作海绵状,竿环隆起;算鞘革质,被棕色刺毛,基部尤密,无斑点,小横脉不明显;无箨耳和鞘口繸毛;箨舌拱形或三角形,箨片披针形,叶鞘无毛;叶舌强烈隆起,叶片质薄,披针形,下表面呈粉绿色,两边缘均有小锯齿,小横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小穗体扁,紫色,含小花,小穗轴密被毛;颖片密被毛茸,外稃密被黄色绢毛,内稃窄而短,鳞被披针形,花药黄色,柱头羽毛状。4月出笋,5-9月开花。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单轴型;竿散生,竿高3-10米,粗2-8厘米,梢端直立,幼竿无毛,节下方被有白粉,竿壁厚4-10毫米,髓作海绵状,中部节间长30-45厘米;箨环初具棕色刺毛;竿环隆起;竿中部每节具3枝。算鞘革质,被棕色刺毛,基部尤密,无斑点,小横脉不明显;无耳和口繸毛;箨舌拱形或三角形,高2-6毫米,先端具短纤毛;箨片披针形,长5-10厘米,直立,背面密被毛。每小枝具叶4-7片;叶鞘无毛;无叶耳和繸毛,或偶有2-3条繸毛;叶舌强烈隆起,高1.5-4毫米;叶片质薄,披针形,长12-21厘米,宽1.6-2.6厘米,下表面呈粉绿色,无毛或具白色小柔毛,两边缘均有小锯齿,次脉5-7对,小横脉明显。
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共具1-5枚小穗;小穗体扁,紫色,含小花3-15朵,长4-9厘米,宽3-7毫米;小穗柄长1-3厘米,上半部被短柔毛,或在小穗单一时则无小穗柄;小穗轴节间长约5毫米,密被毛;颖片密被毛茸,第一颖长7-13毫米,具7脉,第二颖长1.1-1.5厘米,具11脉;外稃长1.3-2.1厘米,密被黄色绢毛,先端渐尖,具15-21脉,小横脉不明显;内稃窄而短,长7-15毫米,先端钝圆,脊上及顶端具纤毛;鳞被披针形,长2=3毫米,无毛;花药黄色,长4-5毫米;花柱长3-4毫米;柱头3裂,羽毛状。笋期4月,花期5-9月。
生长习性
生长在海拔800-1600米的中低山缓坡地带,阔叶林中或组成纯林。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西西北部和云南东南部,湖南和江西也有分布,河口、屏边、蒙自、金平亦有分布。
栽培技术
去杂垦复抚育:为了保持竹林良好的生长环境,应进行去杂垦复。砍除杂木杂草可防止草灌消耗竹林的水分和养分,并在其腐烂后可增加土壤肥力,同时消除病虫害的寄主和栖息场所,有效减少竹林的病害、兽害和火灾。垦复时间应选在竹子不发笋、生理活动较弱的时期。垦复原则为:泥石山宜深,石砾山宜浅,土层深厚宜深,瘠薄地宜浅,山麓山谷宜深,山上宜浅。在垦复时应将枯草翻入林地,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肥力。通过去杂垦复抚育可防止杂草消耗林地养分,有利于采笋。为防治竹林水土流失,在坡度20-30°的竹林内可采用隔年等高线带状劈山松土,在坡度30°以上的竹林内不宜劈山松土。
施肥管理:竹子生长快、产量高、吸收土壤养分多,竹子采伐和采笋带走了大量营养物质,因此必须通过施肥补充林地营养,才能保证竹林的养分需求。肥料一般为氮、磷、钾肥或竹子专用肥。施肥量与肥料配比是施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不同竹种、不同土壤类型也决定了施肥量与施肥配比的不同,这也是竹林丰产培育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
竹林结构控制:竹林结构控制一般通过密度控制、秆龄结构控制、采笋留笋来实现。
立竹度控制:竹林密度大小是影响竹林生长量和竹秆秆形最直接的生长结构因素,在什么样的竹林密度结构下,竹林生长效率高、产量大、秆形好,是人工管理条件下最主要的调控试验目标。因为立地条件相对一致不增加水肥和其它技术措施的情况下,只要密度结构调控到一定范围,不仅能有效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还能保证秆形优良。因此密度结构试验是林木研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年龄结构控制:竹林中各龄级竹秆数量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林分的生产力水平和生长状况,整片竹林不同秆龄的组成比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控制个龄级秆数的比例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主要价值
毛花酸竹的竹材可供编织篱笆等用;笋可食用,但略带苦味。
参考资料
毛花酸竹.中国自然标本馆.
毛花酸竹.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1:5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