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鼠耳蝠(学名:Myotis fimbriatus),是
蝙蝠科、
鼠耳蝠属的动物。
形态特征
毛腿鼠耳蝠中小体型,前臂长约42mm。头部较宽,两耳间距约5mm。第三、四、五指掌骨约等长。胫骨短,长约17mm。后足长,显著超过胫骨长之半,达60%。
毛腿鼠耳蝠体毛密而柔软,长5-6mm。背部整体暗棕褐色,中央灰色较两侧略重,背毛基浅灰色,毛尖淡褐色。腹毛污白色,毛基黑灰色,毛尖白色。尾基、胫骨背腹面内侧具有白色细毛,基部较密,部分在股间膜近后肢部形成毛边。爪尖白色,翼膜色同背色。
毛腿鼠耳蝠头骨吻鼻部扁宽,两侧向外鼓凸。鼻窦浅。额骨前端急剧隆起。脑颅圆,有直嵴但不特别发达。颧弓较粗壮。腭骨宽长,腭窦较浅。
毛腿鼠耳蝠上门齿每侧2枚,低小,均具后附尖。犬齿大,与门齿间隙明显。上前臼齿每侧3枚,第一上前臼齿约为犬齿的1/3,第二上前臼齿齿突高约为其前前臼齿的1/2高,排列不很紧密,均在齿列中。第三上臼齿缺失后尖,呈“N”形,各臼齿内侧齿突均为一个。下门齿每侧3枚,齿冠分3小叶,排列紧密。犬齿发达。下前臼齿每侧也为3枚,第二下前臼齿最小,但仅略小于第一下前臼齿,于第一、三下前臼齿间有较小的间隙,排列齿列中。
栖息环境
毛腿鼠耳蝠栖息于亚热带阔叶林地带的山区岩洞内。洞周多有灌木、草丛隐蔽,洞道一般较深远,洞室较大,洞壁多具凹窟,洞内潮湿常有积水,有些部位常年滴水。
生活习性
毛腿鼠耳蝠常成小群或3-5只一起匿于石缝穴中,也有少数单只挂于洞壁,栖点一般高均2-3m。曾见与折翼蝠、
鲁氏菊头蝠、
皮氏菊头蝠、
大蹄蝠等同居一洞,偶见与绒鼠耳蝠混居一处。有冬眠习性,11月下旬进入冬眠,翌年3月中下旬出眠。2月下旬当室温8.2-9.2℃时,其体温8.9-10.4℃。以飞虫为食,其肠道长度约为体长的3.66倍(3.46-3.88)。
分布范围
毛腿鼠耳蝠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的安徽、福建、贵州、江苏、江西、四川、云南、浙江、香港。
繁殖方式
毛腿鼠耳蝠6月上旬产仔,每胎产1只仔。初生仔重约2g,眼未睁开,但张口要吃,生命力也较强,幼仔成长较快,6月中旬有的幼仔体重已达5g。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毛腿鼠耳蝠种群分布不零散,暂无具体的种群数量信息,发展趋势也未知。
保护级别
毛腿鼠耳蝠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23年12月,入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