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2013年07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本书编写组。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图书前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着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本书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教材、著作和文献,吸收、借鉴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限于编者水平及编写时间,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课程性质
(一)所属类型: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的功能:本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课程的关联性:本课程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最为密切、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内容,从而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时设定
(一) 理论教学采取专题式讲授,共分为十四个专题,具体内容:
第一讲 导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发展有一个总体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内在联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认清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并使其得以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认识这一理论产生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五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区别,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等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2.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第七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践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正确认识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教学内容】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第九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认识和理解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从而了解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措施。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多党制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核心内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十一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十二讲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清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认识台湾问题的实质,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掌握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方针政策的发展演变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内容及其创造性和可行性
2.台湾问题的实质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第十三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充分认识党和政府对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及对外政策理性选择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原因
第十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2.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中国共产党加强与改善自身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实践教学第二学期进行实践教学,采取教师辅导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以学生为主,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团委的社会调查项目等,同时也设定一些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课题,或者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进行调查、探讨、研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教师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布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组成实践小组,并选出组长,确定调查的主题,并汇总报到教研室。
2.学生利用寒假机会做一些调查。
3.第二学期开学后,由任课教师做社会调查及写作报告的辅导,并检查学生假期进行调查的情况。
4.学生继续做社会调查,并整理资料。
5.完成调查报告,期间任课教师要做一定的检查和指导。
6.学生就调查情况做课堂汇报。
7.评比优秀调查报告,并推荐参加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秀论文的评比。
教学设计
(一)学时分配理论教学72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
(二)理论教学1.课堂讲授采取专题式讲授。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教研室共同研讨重点专题和重点问题,将重点问题讲深讲透。
2.学生讨论
(1)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经典篇目,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选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式:以小组共同学习、讨论的方式,并在课堂展开讨论,使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
(3)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学习、指导、作业、讨论等。3.学生论文围绕一定的主题让学生撰写论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写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以主题研究性讨论和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以小组共同探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课堂汇报和提交论文为考核形式,形成系统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可参见实践教学大纲)
参考书目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发刊词》创刊号写的发刊词。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有了显著增长,党组织发展很快,但是许多新党员没有很好地受到过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教育,因而党内许多非无产阶级现象又有所抬头。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巩固党的组织,毛泽东写下这篇发刊词,发刊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总结了党创立以来18年的历史,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发刊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经验,对我党在今后的革命工作中少犯错误,加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4.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毛泽东1930年 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原名《调查工作》。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细节;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文中还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明确地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篇著作提出和阐明的重要思想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概括,是毛泽东应用马克思主义从事社会调查,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毛泽东于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敌我形势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增进党的团结,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以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在1941年至1942年发起了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这篇报告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文章,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过去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伪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毛泽东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大论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这是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对十大关系作了阐述。讲话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关系,这就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讲话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明确了党对每一种关系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这是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是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讲话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被誉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讲话蕴涵的核心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为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党和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思想基础,而且对今天社会生产力的继续解放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参与全球化和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9.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这是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就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表的重要谈话,简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主要收入了邓小平在1975年至1982年9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谈话,共四十七篇。多数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邓小平1975年的言论,反映了他在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狠抓各项工作的整顿,为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为促进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巨大努力。邓小平1977年以后的言论,反映了他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在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我国国情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和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发挥的决策作用和做出的卓越贡献。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本书主要收入的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书中主要写了邓小平在解放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后对中国当前问题,由其是香港问题所发表的一些言论及其关于他的一些事情。
12.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是江泽民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文中论述了三个问题:关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文中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13.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是江泽民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全面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年来十一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必须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文中强调,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是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文中论述了三个问题: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关于积极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文中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考我们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
15.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是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单位举办的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文中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千一百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
1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这是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讲话,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胡锦涛指出,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7.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这是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奋力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
18.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胡锦涛2004年1月12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他强调,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
1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1981年6月27日-6月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文件。《决议》共分八个部分,阐述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对建国32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了功过是非。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三,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2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这是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6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