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汉礼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县枫桥镇毛家园村(今属赵家镇)。物理海洋学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毛家园村(今属赵家镇)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进私塾读书,13岁高小毕业。幼年家境贫寒,全家积极耕耘方得温饱,无力供养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毛汉礼自幼随家人下地劳动,深感劳动人民创造财富之不易,立志刻苦读书,为将来走“科学救国”道路创造条件。
1938年终于全靠奖学金以优异成绩完成正规的高中学业,并于当年考取了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但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学费,不得不申请暂时保留学籍一年。这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浙江省大部分国土沦为敌占区,浙江大学只得内迁广西宜山。
1939年不顾旅途艰险,背着行李,餐风露宿,徒步长途跋涉3000余里,终于去广西宜山找到了学校就读。以后又随学校迁至贵州青岩,再迁贵州遵义。经过4年的艰苦奔波和半饥半饱的学生生涯。
1943年全靠公费(林森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以成绩优良留校就读研究生兼助教,继续深造。
1943年秋天介绍他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该所迁回南京。
1946年夏天,毛汉礼考取了教育部招收的公费留学生。经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介绍,于1947年8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经过4年的刻苦攻读,至1951年8月,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7年8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
1951-1954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1954-1988年,毛汉在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以后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历任该室(所)副研究员(1954-1963)、研究员(1963-1988)、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57-1984)、副所长(1978-1984)等职务。
1955年,毛汉礼参加“九三学社”,1957-1988年当选为该社青岛市委委员、常委,1984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1955年,毛汉礼参加了童第周、朱树屏、张孝威等领导的中国首次渔场综合调查——烟(台)、威(海)外海鲐鱼渔场调查,并参加了该项调查的领导工作;接着,领导开展了“黄河口小黄鱼产卵场环境调查”。
1956年,毛汉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参加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其后改任国家科委海洋学科组成员。
1956年至1963年,毛汉礼在夫人范宜君的帮助下,先后翻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西方海洋科学经典著作,诸如:《动力海洋学》(J.Proudman著),《海洋》第一、二、三卷(H.U.Sverdrup等著)和《湾流》(H.Stommel著),为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成长提供了教材。
1956年,参与领导进行了中国第一艘专用海洋考察船“金星号”的改装工作。
1957年7月,“金星号”调查船投入使用之后,领导了“金星号”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
1957年,毛汉礼同日本著名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发表了论文《一个大水平尺度的上升流理论》,被同行们公认为上升流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1958-1961年,毛汉礼参加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兼任普查办公室技术指导组组长。
1958年至1960年是中国海洋调查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为了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的任务,开展了“全国海洋系统综合调查”,又称“全国海洋普查”。这次全国海洋调查规模空前,毛汉礼是领导这次调查的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之一,兼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组长。他和赫崇本、刘好治一起率领技术指导组制定了调查计划实施方案、海洋调查暂行规范以及调查仪器校验和调查资料审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最后统一安排编辑出版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海洋图集和潮流图集》14册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11册。
毛汉礼回国之后,立即来到新中国惟一的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即海洋研究所前身)。经副主任曾呈奎和山东大学海洋系系主任赫崇本介绍,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副研究员,领导该室海洋环境组工作。1959 年1月该室扩大为海洋研究所时,他改任为物理海洋研究室主任,1963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78年又晋升为副所长。
1960年至1965年,毛汉礼率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研究室的同志,开展了黄、东海环流与浅海动力学研究,黄、东海水文特征与水团分析研究,长江口和杭州湾对流、混合与扩散的研究,舟山群岛近海渔场海洋学的研究等。
1973-1988年,毛汉礼任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常委,第六届委员。
1977年,毛汉礼突患心肌梗塞症,从此身体欠佳,但他仍坚持工作,主持了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领导的这两项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海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1978-1987年,毛汉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区域海洋学分支学科主编。
1979-1988年,毛汉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所属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与湖沼》副主编。
1979-1988年,毛汉礼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学报》副主编。
1979-1988年,毛汉礼任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
1979-1988年,毛汉礼任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79年11月,毛汉礼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十一届大会;12月又去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第十七届大会;1981年他以中国科学院观察员身份去美国参加了海浪动力与海面雷达观测技术学会会议;1982年赴加拿大参加了国际联合海洋学大会第五届会议;1983年赴德国参加了IUGG第十八届大会;1984年随“科学一号”调查船赴日本考察;1987年去加拿大出席了IUGG第十九届大会。
1980年,毛汉礼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毛汉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1984年,毛汉礼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毛汉礼作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之一,亲自与他的学生承担了其中“中国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及数值预报”专题的研究工作。同时,他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南黄海海流的热盐输送及其动力学研究”的工作。
1988年11月22日,正当毛汉礼兴高采烈地与同事和学生们奋力完成海洋科研任务时,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主持和参加1957年“金星”号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参与领导并参加“中国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1)”和“中国海温、盐、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黄、东海环流”等研究。与日本海洋学家合作,于1957年提出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被广泛采用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中国海跃层的研究方法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咸淡水混合扩散问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等问题有深入研究。
毛汉礼从事海洋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雄厚的理论基础。他在留美期间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就曾取得过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他参加领导的全国海洋普查胜利结束之后,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海洋研究所时调整了科研组织,将原来由他领导的海洋环境研究室的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和情报资料3个组划出去独立建室(后来又将仪器组也划出去独立建室),将其余部分建成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下设水团、海流和混合三个实验室,率领管秉贤、任允武等开展“黄东海环流(海流与水团)”中心课题的调查研究。为了做好这一中心课题,他们一方面安排目标明确的深入调查,另一方面尽量搜集外国同期调查资料以弥补中国资料调查范围的不足。经过三四年的调查研究,获得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有:他与管秉贤合作的关于黄、东海海流系统的论文,发表了第一次由中国人描绘的整个黄东海的冬夏两季海流系统模式图;他和任允武等发表的论文,首次应用大面积同期资料详细阐述了冬夏两季黄东海的水文特征与水团分布,并第一次应用T-S多边形混合百分比法定量地分析了黄东海的水团,说明各水团之间的混合关系。
在该文发表以前,虽然斯维尔德鲁普(Sverdrup)、索迪(Thorade)等海洋学大师曾对上升流问题进行过不少研究,但他们的工作基本上是定性的、直观的描述,并没有进行过理论性的研究。毛汉礼和吉田耕造先生的文章,从简单的涡动方程出发,通过量纲分析和巧妙的运算,得出了上升流与风应力涡度的简明关系。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上升流的理论模式。以后建立的各种上升流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根据这一理论模式加以推广和发展的。这些课题都获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其中主要有:他和任允武、万国铭等率先分析了黄、东海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最早提出了水团划分意见,并应用T—S关系定量地分析了各水团之间的混合关系;他和管秉贤最早提出了黄、东海环流系统模式;他和甘子钧、沈鸿书、竺淑芳等率先进行了河口海洋学研究,分析了长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与季节变化,提出了杭州湾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椭圆,论述了长江口和杭州湾冲淡水混合扩散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中国近海水文特征的影响。这些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1—1964年,毛汉礼领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研究室,成立了水团、海流和混合3个实验室,开展了渤海、黄海、东海水团、环流、黑潮、长江口和杭州湾潮混合及其海洋温度预报方法研究工作。以后编写了中国的海港技术规范,翻译出版了近200万字的海洋经典著作。1978—1983年,他领导进行了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海洋学研究中心的物理海洋学工作。随后又领导了黄海、东海环流及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工作及海洋石油开发与研究和海洋污染防治研究中的物理海洋学工作。
● 论文著作
在他领导的这两项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
在中国外共发表了40余篇(册)论著、译作、调查报告与科普读物:
1Kozo Yoshida,Hanlee Mao,Paul LHorrer,Circulation on the Upper Mixed Layer of the Equatoral North Pacific,JournMarRes,1953,12:99~120.
2毛汉礼,海洋科学,科学出版社,1956。
3毛汉礼,海洋学的任务、发展和现状,科学通报,1956,9:7~15。
4Kozo Yoshida,Hanlee Mao,A Theory of Upwelling of Large Horizontal Extent,JournMarRes,1957,16(1):40~54.
5毛汉礼、甘子钧、蓝淑芳,长江冲淡水及其混合问题的初步探讨,海洋与湖沼,1963,5(2):183~206。
6毛汉礼、任允武、万国铭,应用T-S关系定量地分析浅海水团的初步研究,海洋与湖沼,1964,6(1):1~22。
7毛汉礼、甘子钧、沈鸿书,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Ⅰ·上湾区,海洋与湖沼,1964,6(2):121~134。
8毛汉礼、邱道立,中国近海的温、盐、密度跃层现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国家科委海洋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1964。
9毛汉礼、任允武、孙国栋,南黄海和东海北部(28°~37°N)夏季的水文特征以及海水类型的初步分析,海洋科学集刊,1965,1:23~77。
10毛汉礼、沈鸿书、甘子钧等,杭州湾的基本水文特征,海洋科学集刊,1965,1:126~168。
11Mao Hanli,Hu Dunxin,Zhao Baoren et al,Mesoscale EddyMovement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Chinese JournOceanolLimnol,1983,2(3):237~247.
12毛汉礼、甘子钧、沈鸿书等,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Ⅱ·下湾区,海洋科学集刊,1989,30:19~32。
●科研获奖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人才培养
毛汉礼一向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他培养人才的特点是从国家急需人才的大局出发,因时制宜,不拘一格。他认为,培养科研人才,重点应放在建立一个科学集体上,其关键尤在培养“将才”与“帅才”上。他时常对大家讲:“没有一个能打硬仗的科学集体,是不能进行科学攻关的,更不能达到科学的最高峰。”1956年,为了准备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定的海洋调查任务,他主持开办了一届海洋调查技术培训班,培养了40多位海洋调查骨干人才。1961年至1964年,他培养了4名研究生。1960年至1963年,他又组织从全国理工科大学三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40名,举办了一届海洋专业大学本科水平的培训班,学制三年。这批人毕业后,多数成长为中国海洋科研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毛汉礼组织导师组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先后培养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各7名,其中11人由他推荐出国进修。他还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了19人并先后推荐出国进修和工作。据统计,他生前共培养出研究员约20人,副研究员约50人。
荣誉表彰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曾任学术委员会海洋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下属的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与《海洋与湖沼》学报副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五届常委、六届委员。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和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等。
个人生活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全家积极耕耘方得温饱,无力供养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毛汉礼自幼随家人下地劳动,深感劳动人民创造财富之不易,立志刻苦读书,为将来走“科学救国”道路创造条件。在他的努力争取下,1938年终于全靠奖学金以优异成绩完成正规的高中学业,并于当年考取了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但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学费,不得不申请暂时保留学籍一年。这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浙江省大部分国土沦为敌占区,浙江大学只得内迁广西宜山。毛汉礼求学心切,1939年不顾旅途艰险,背着行李,餐风露宿,徒步长途跋涉3000余里,终于去广西宜山找到了学校就读。以后又随学校迁至贵州青岩,再迁贵州遵义。经过4年的艰苦奔波和半饥半饱的学生生涯,1943年全靠公费(林森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以成绩优良留校就读研究生兼助教,继续深造。
毛汉礼在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读书期间重点学习了气象学。他因此经常接触老一辈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和涂长望教授等。他的刻苦钻研、努力向上精神博得了竺校长的赏识,1943 年秋天介绍他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该所迁回南京。1946年夏天,毛汉礼考取了教育部招收的公费留学生。经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介绍,于1947年8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经过4年的刻苦攻读,至1951年8月,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备受鼓舞,在取得学位之后马上申请回国,为社会主义祖国效力。但当时美国政府却以他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正处于交战状态”为借口,不予放行。为了生活,他只得暂时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谋得一个研究副教授职务,用节省下来的薪金,聘请律师,运用法律手段与美国移民局进行斗争。这场官司从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历时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还通过中国的家属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请求援助。1954年夏,周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揭露了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和科技人员的丑恶行径,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才不得不解除了毛汉礼回国的禁令,批准他离境。但在他离美前夕,美国政府还不死心,无耻地引诱他去台湾,又遭到毛汉礼大义凛然的拒绝,1954年8月他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人物评价
为中国建设“两个文明”和振兴海洋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同行誉为中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知名科学家(设有专条)。(九三学社评)
毛汉礼是一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青岛党史评)
参考资料
毛汉礼(1919年~1988年).中国海洋在线.
毛汉礼.九三学社.2015-12-16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