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毡苔
茅膏菜科茅膏菜属植物
毛毡苔(学名: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是茅膏菜科茅膏菜属植物,主要生长于潮湿多沼泽地区的沙质酸性土壤,花小,白色或淡粉红色,直径最大1.25厘米,叶缘、扁平,叶表面布满一层具腺体的毛,腺体会分泌一种吸引昆虫的黏性物,当昆虫被吸引前来取食时,即被叶面上可弯曲的触毛所捕获,随即叶席卷,触毛分泌酵素将其消化后,叶又张开再布罗网。
形态特征
茅膏菜(Drosera),又名毛毡苔,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同属约有170多种,此属是在食虫植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群。茅膏菜的叶片为圆形,叶片边缘密布可分泌黏液的腺毛,当昆虫落上叶面时,即会被粘住。腺毛极为敏感,如有外物触及,即向内和向下运动,将虫紧压于叶面,当昆虫逐渐消化后,腺毛即恢复原状。
毛毡苔生长在潮湿的岩壁石缝间,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高21厘米,粗4厘米,夏天抽出一个花茎,开着白色的小花,圆盘一样的叶子平铺在地面上,像一个莲花座。它们生长在沼泽地带或潮湿的草原上,那里的小虫和蚊子特别多,都是毛毡苔捕猎的食物。毛毡苔中的“宽叶毛毡苔”还是我国台湾的珍稀食虫植物之一。
宽叶毛毡苔倒卵形的叶长0.6厘米-1.2厘米,宽约0.6厘米,有五枚白色花瓣的总状花序,种子黑而细小。日照强弱会影响到植株体色的变化——日照充足时,叶子呈暗红色;日照缺乏时,则呈现青绿色。叶子呈圆形,只有一个硬币那么大,上面长着二百多根绒毛,就像一根根纤细的手指,既能伸开,又能握起来。绒毛的尖上有一颗闪亮的小露珠,这是绒毛分泌出来的黏液,散发出蜜一样的香味。昆虫闻香而来碰到绒毛时,绒毛上的黏液就会把昆虫粘住,很快被抓住的昆虫困死在里面。绒毛上的腺体分泌出大量消化液,内含蛋白酶,能把昆虫的尸体消化掉。营养物质由毛毡苔的叶细胞直接吸收。另一种食虫植物锦地罗也是采用这种手段捕获猎物。
生长环境
温度
侏儒毛毡苔:冬天生长季潮湿4-20℃,夏天38℃干旱时休眠,若保持湿润亦可生长。
球根毛毡苔:冬天生长季潮湿4-26℃,夏天21-38℃干旱时休眠。
温带毛毡苔:夏天生长季21-38℃,冬天3-7℃,某些种类会休眠。
热带毛毡苔:夏天21-38℃,冬天16-21℃均能生长。
阳光
冬季温度在22℃以下,湿度在90%以上,可全日照,一般维持30-50%遮阴,全日照下,大部分品种色泽增红,更显艳丽,但叶子较小。
湿度
生长季应保持介质湿润。相对湿度应80%以上。亦可保持在透明罩杯内,或养在水族箱以保持高湿度。休眠期则应保持干燥。
分布范围
产于吉林和黑龙江。生于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湿草丛中。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和美洲北部等寒冷地带。
栽培技术
栽培介质:70%酸性泥炭土+30%园艺用的干净粗砂珍珠石;PH:4-6。
浇水:保持在透明罩杯内每3-4天浇一次即可。水族箱中视介质干湿程度而定,约每1-3天浇一次,水质以EC<0.3之RO水、雨水、矿泉水或煮沸过的开水为佳。避免用自来水、酸雨或污染过的地下水。亦可将盆底置于1CM水盘避免介质太干。
肥料:千万不可施用任何化学肥料有机肥料
病虫害: 蚜虫和粉介壳虫以陶斯松防治。
繁殖方式
种子、球根组织培养、叶插、分株和花梗上的芽体。
现状
已被发现的毛毡苔只有4种,有一些宽叶毛毡苔是生长在潮湿的岩壁石缝间,日照强弱会影响到植株体色的变化——日照充足时,叶子呈暗红色,日照缺乏时,则呈现青绿色。因遭到人为盗采及栖息地的土石掩埋,它们的生存也倍受考验。宽叶毛毡苔是湿生植物的一种,也是台湾的珍稀食虫植物之一。仅分布于新竹莲花寺及嘉义弥陀湿地,因此非常稀罕。
休眠
侏儒毛毡苔:夏天38℃干旱时会休眠。
球根毛毡苔:夏天21-38℃干旱时会休眠。
温带毛毡苔:冬天3-7℃时,某些种类会休眠。
热带毛毡苔:大部分品种不会休眠。但有些品种为一年生,如indica和burmanii枯死后,种子掉在土表,次年会再发芽,或自己收种子,次年秋季再播种。Peltata夏季枯死后,会遗留球根在土壤中,次年再发芽。
捕虫方式
被动粘虫式捕虫。以腺毛末端的粘液诱引昆虫,使昆虫粘在触毛上,四周围的触毛即会弯曲将昆虫压住使不易逃脱,随即叶内的消化膜分泌消化液将昆虫消化解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