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拉彗星
1772年被发现的彗星
比拉彗星(3D/Biela)在1772年就被发现,1805年又被发现过一次并确定是周期彗星(6.6年)。奥地利比拉在相隔21年后看到了并证实就是人们多次看到的那颗短周彗星,并预报将在1832年出现,果然比拉彗星在1832、1839年有两次重现。1846年,比拉彗星分裂为两个各己具有彗核彗发彗尾两部分,并拉开了距离,消失于视野。1852年双双返回,却相差240万千米,形状和大小没有太大变化,形成了两颗彗星。仙女座流星雨与比拉彗星有关,故又称比拉流星雨。
简介
比拉彗星 (3D/Biela) 是一颗已消失的短周期彗星,它以一位奥地利业余天文学家来命名。
1772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尔(Charles Messier)首度发现该彗星,到1826年2月,彗星通过近日点,由奥地利人比拉 (Wilhelm von Biela) 再度发现,并且计算出轨道及其公转周期6.6年。这是第三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
1846年,该彗星被发现分裂为两块碎片,分别有各自的彗发彗核。1852年双双返回,却相差240万千米,形状和大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成为两颗彗星,之后则再没有发现踪影。
1872年11月27日,在仙女座的位置上,出现了壮观的流星雨,被认为是比拉彗星的残骸。仙女座流星雨在19世纪每年仍可见到,但已变得微弱,几乎不可见。
一颗编号为P/2001 J1 (NEAT)的周期彗星拥有与比拉彗星相似的轨道,被认为有可能是比拉彗星的残骸之一。
比拉彗星虽然没有哈雷彗星那样大名鼎鼎,但是她也是一颗比较特殊的彗星。它是彗星中分裂最显著、变化多端,被人称为“神出鬼没”的彗星。
比拉彗星是由奥地利业余天文爱好者比拉(Wilheim Von Biela)在1826年发现而命名的一颗因自身分裂而走完生命旅程的短周期彗星
特征
发现历史
初露面目
比拉彗星最早被发现是两百多年前的1772年3月8日,当时没有给它定名。过了33年,到1805年11月9日,它再次被人发现,当时,还是没有给它 定名。当然也不知道着颗彗星就是33年前出现过的那颗,更不知道它继1772年以后,又在1778年,1785年,1792年,1798年出现过四次。
名正言顺
1826年2月27日当它又出现在天空上的时候,被奥地利天文爱好者比拉发现了,于是给它起名叫比拉彗星,永久代号为1826Ⅱ。
天文学家们认出它和1772年和1805年出现的彗星是同一颗彗星,并且算出它的轨道周期是6.6年。把地球、木星土星的摄动计算进去以后,推算出比拉彗星应在1832年11月26日过近日点,结果它只比预测时间早了12小时。
一分为二
天文学家们推算,下次比拉彗星回来应在1839年,但是事不凑巧,因为出现的位置和太阳太接近而没有被观测到。再下次应在1846年2月11日过近日点。而在1845年11月份已经可以看到比拉彗星了,略使人觉得比拉彗星面目有变化的是:彗核上有个突出部分。而到了1846年1月13日,另地球上的天文爱好者大为惊奇的现象发生了,比拉彗星一分为二了!分出的部分最初又暗又小,不久就越来越亮了。这两颗彗星,继续在空中遨游,每一颗都有各自的彗核和彗发。开头距离很近,简直象两只鸟,比翼双飞;后来距离慢慢拉大,到2月10日已经有24万公里的距离了,真所谓“黄牛角,水牛角——各管各(角)”了。这种彗星分裂的现象当时是第一次观测到,所以轰动了全世界。1852年9月这一对彗星又回来了,它们的距离已拉大到240万公里了。
神出鬼没
1859年,这一对比拉彗星又该回来了,但因为和1839年同样的原因而没有观测到,天文学家们只好等1865年再观测了。但天文学家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同比拉彗星1852年的分别竟然是“永别”。
1865年,虽然天文学家把它们的位置计算得精益求精,虽然许多天文台对它们的寻找也煞费苦心,可是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观测到比拉彗星,而且从此以后在也没有人找到它们了。
这颗一分为二的比拉彗星神秘地失踪以后,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阴魂不散”地常常“显灵”:当地球1872年11月27日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时,这天夜晚天上下了一阵光彩夺目的“流星雨”,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流星”真和下雨一样地落下,到处都象在放节日焰火。流星雨从27日的19时开始一直到28日凌晨1时才停止,极盛期在21时。有人估计,流星总数在16万颗左右,这一阵流星雨是从那里来的呢?这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沿比拉彗星轨道运行的无数碎粒而造成的。自1846年比拉彗星分裂以后,一部分碎粒物质沿着它的轨道分布在彗头后面,无庸置疑,上述的那群流星正是比拉彗星分裂后的碎块。1885年11月27日,地球再次经过比拉彗星轨道,流星雨又发生了,在5小时内总计有4万多个流星出现。1885年以后没有观测到大的流星雨,但每年11月27日,总有一些流星从天而降,但一年比一年微弱。可见比拉彗星的物质是均匀地散布在它的轨道上的。
分裂记录
1832年11月26日,比拉彗星过近日点,仅与预报的时间相差12个小时。1839年比拉彗星再次回归时,好像有意要和焦急等待它的天文学家开个玩笑,走了一条不易观测到的“小路”,使等待它的天文学家们扑了空。 1845年阔别了13年的比拉彗星又登场亮相了。人们很快发现它此次回来似乎有些异样,彗核上面有个突出的部分。1846年1月13日夜晚,比拉彗星在众目睽睽之下慢慢分裂成两部分。起初,分出的部分又暗又小,但不久就越来越亮了,并且长出了彗发和彗尾。两颗彗星俨然像一对孪生兄弟在结伴而行,但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到了2月10日,彼此距离已有24万千米之遥。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目睹一个天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所以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世界。
1852年,这对彗星归来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已增大到240万千米,谁也分不出来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了。
1859年,这一对比拉彗星又该回来了,可是由于与1839年同样的原因而没有观测到,人们只好耐心地等到1865年。这次尽管天文学家把它的轨道算得非常精确,许多天文台进行了仔细的搜索,却始终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并且从此杳无音信,给天文学家留下了遗憾和不解。
1872年11月27日,当地球穿过原来比拉彗星轨道时,天上出现了灿烂的流星雨。这场流星雨整整下了6个小时,流星在天空川流不息,流星总数估计不下16万颗,平均每小时2.5万多颗,极盛期在27日晚9时。因为在目击者看来流星雨是从仙女座中的一点散开的,所以称为仙女座流星雨,为什么会出现这场流星雨呢?原来比拉彗星因自身分裂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剩下的碎块留在轨道上,密集的部分形成流星群,当地球穿过比拉彗星的轨道与流星群相遇时就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星雨。1885年11月27日,地球再次经过仙女座流星群的轨道时又重现了13年前的奇景。不过规模已不如从前。
后来,天文学家回想起来仙女座流星雨在1798年、1830年、1838年就已出现过,这说明比拉彗星在它一分为二之前就已开始解体了。时至今日,每年11月27日,仍能看到仙女座流星雨,但一年比一年微弱。这说明比拉彗星的残骸已经均匀地散布在它的整条轨道上了。
彗星分裂的观测
其实,比拉彗星并不是人们见到的彗星分裂的第一例。我国《旧唐书·天文志》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分裂记录:“乾宁……三月十日,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先没,其大星后没。”这是说在宝瓶和小马星座之间,一颗彗星分裂成三颗,一大二小。时而离得近一些,时而离得远一些,互相跟着向东飞去,三天后两颗小彗星没了。后来大彗星也不见了。
比拉彗星分裂后,人们开始注意彗星的分裂现象。1860年2月26日,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在巴西观测到1860Ⅰ有分裂迹象,彗星后面有一团模糊的气团。3月11日,发现彗星出现了两个比较小的中心,位置在其最长轴方向上。不久,它的彗头抛出两块物质,变成3颗彗星扬长而去。进入20世纪后,人们发现彗星分裂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有人估计,平均每个世纪每颗彗星至少会发生一次分裂,当然,这里所说的分裂并不意味着彗星本身的崩溃。
参考资料
比拉彗星.中国百科网.
3D/Biela.OAA computing section circular.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3:3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