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毋(拼音:wú),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最早见于战国。本义是不要,表示禁止,引申也用作一般否定词。
字源演变
象形兼会意字,女之分化字。从女,中间加一横笔为分化符号,女亦声。女、母、毋均一字之分化。战国时始分化出“毋”字。楚文字“毋”字或作A,赘加“B”划饰笔。秦文字或作C,为隶、楷所本。本义是不要,表示禁止。《说文》:“毋,止之也。”《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郑玄笺:“毋,禁词。” 《包山楚简》207:“尚毋又咎。” (希望不要有灾祸)《包山楚简》245:“毋又祟。” (不要有祸祟)又有无、没有之义。《玺汇》 4887“日敬毋治”,读为“日敬无怠”。《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引申也用作一般否定词,又用作无指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指无没有。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属皆从毋。武扶切。
说文解字注
止之䛐也。
䛐依礼记释文补。䛐者,意内而言外也。其意禁止。其言曰毋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昏礼:夙夜毋违命。注曰:古文毋为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毋也。汉人多用毋,故小戴礼记、今文尙书皆用毋,史记则竟用毋为有无字。○又按诗毋敎猱𦫵木,字作毋。郑笺:毋,禁辞。
从女一,
会意。武扶切。五部。
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
各本但有从女有奸之者六字,今补十字。禁止之令勿奸,此说从一之意。毋与乍同意。乍下云:止也,从亡一,一有所碍之也。然则毋下亦当从女一,一有所碍之。其义可互证。曲礼释文、大禹谟正义皆引说文云其字从女,内有一画,象有奸之形,禁止之勿令奸。古人云毋,犹今人言莫也。此以己意增改而失许意。葢许以禁止令勿奸,说从一。陆、孔以有奸之者,说从一不知女有奸之者五字为从一。以禁止张本。唐人之增改。今本之夺落,皆缪。而唐本可摘以正今本。凡毋之属皆从毋。
康熙字典
《唐韵》武扶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𠀤音无。《说文》:止之也。其字从女,内有一画,象奸之形禁止之,勿令奸。《礼·曲礼》:毋不敬。注:毋,止之辞。古人云:毋犹今人言莫也。
又《仪礼·士相见礼》:毋上于面,毋下于带。郑注:古文毋为无。贾公彦疏:今不从者,《说文》云:毋,禁辞。故不从有无之无也。
又将毋、毋乃皆发问之辞,与无通。《韩诗外传》:客有见周公者,曰:入乎将毋。公曰:请入。坐乎将毋。公曰:请坐。言乎将毋。公唯唯。
又姓。《广韵》:毋丘或为毋氏。
又汉复姓八氏。《汉书·货殖传》有毋盐氏,巨富,齐毋盐邑大夫之後。汉有执金吾东海毋将隆、将作大匠毋丘兴。《风俗通》有乐安毋车伯奇,为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时人称毋车府君步主簿。《何氏姓苑》云有毋终氏。《左传》鲁大夫兹毋还、晋大夫綦毋张。《汉书》有巨毋霸,王莽改为巨毋氏。
又甯毋,地名。《谷梁传》作宁毋。毋音无。
又茂后反。《公羊传》音同。
又《集韵》《韵会》𠀤迷浮切。音谋。毋追,夏后氏缁布冠名。《礼·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又《集韵》罔甫切。音武。与䳇、鹉同。鹦䳇,鸟名。或从武,亦省作毋。与父母之母不同。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12:33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