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式,采用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当地
群众习惯称这种民居为“十厅九井”或“九厅十八井”。
在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厅,为奉祀祖先和公共活动场所;左右对称设两厢或四厢,为生活区,以若干个花厅为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这既有利于屋内排水,又可养鱼和灌溉;屋后建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头茔”。茔上用于种植风围林,以保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讲究,采用夯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人口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主座屋两侧一定距离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如大埔县西河镇黄塘张弼士故居“光禄第”,黄砂的“进士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