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是指
中国古代
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
宫室、礼制和
宗教建筑所专用。堂用途为祭祀祖先,怀念先贤英烈等。可由
官府或
民间权威设立。渊源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
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
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最早在
单体建筑的名称缀以殿字的,是
秦始皇所筑的甘泉前殿和阿房前殿。殿、堂二字,最初可以通用,后来有了等级差别。
西汉初期,除宫室外,丞相府正堂也可称殿;西汉中叶以后,殿的名称逐渐为宫室专用;东汉以后,殿成为皇帝起居、朝会、宴乐、祭祀之用的建筑物的通称。此后,佛寺道观中供奉神佛的建筑物也称殿。与此同时,“堂”的含义及其形制也有变化。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
形制作为单体建筑,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
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因此,可以推测,殿可能是随着台榭建筑的发展而出现的建筑名称。殿和堂在屋顶形式上也有区别,至迟到唐代,已规定只有殿才可以用庑殿屋顶,用鸱尾;堂只能用
歇山顶或
悬山顶(见大木作)。宋代以后,歇山顶也为宫殿专用,官署、住宅等只能用悬山或硬山屋顶。宋<
营造法式>规定了殿和堂两种不同的
结构方式:殿由水平分层(立柱层、
铺作层、屋顶层)叠组而成;堂则是用柱梁等构件组成一榀榀横向梁架,再用檩枋等构件将各榀梁架联结而成。这种结构上的区别可能起源更早。至清代,就
官式建筑而言,殿和堂在结构方式上的基本差别仍然保持着。
布局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
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
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