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汉语文字,读作殽(xiáo、yáo或xiào),读作殽(xiáo)时其本义为混杂;杂乱,后作“淆”;读作殽(yáo)时其本义为通“肴”,也作山名,后作“崤”;读作殽(xiào)时其本义为通“效”。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胡茅切《集韵》《韵会》《正韵》何交切,𠀤音爻。《说文》相杂错也。《前汉·食货志》铸作钱布皆用铜,肴以连锡。《注》连,锡之别名。谓以连与锡,杂铜而为钱也。
又乱也。与淆同。《前汉·董仲舒传》贤不肖混肴。《陈遵传》作溷肴,义同。
又豆食也。与肴同。《诗·小雅》肴核维旅。《毛传》肴,豆实也。《郑笺》豆实,葅醢也。凡非谷而食之曰肴。《周礼·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实,韭葅醯醢之等,皆实之於豆。
又俎实也。《诗·大雅》尔肴旣将。《郑笺》肴,谓牲体也。正义曰:归俎者,以牲体实之於俎,故谓之俎实。
又肉带骨曰肴。《礼·曲礼》左肴右胾。《注》肴,骨体也。肴在俎,胾在豆。《疏》熟肉有骨俎。
又地名。亦山名。与崤同。《春秋·僖三十三年》晋败秦师于肴。《杜预注》肴,在弘农渑池县西。本又作崤。《地理通释》《吕氏春秋》九塞,肴其一也。《春秋正义》云:俗呼为土肴、石肴,其阨道在两肴之闲。《史记·封禅书》自肴以东,名山五。《注》肴,戸交反,亦音豪。
又《集韵》胡刀切,音豪。义见上。
又《集韵》後敎切《正韵》胡孝切,𠀤与效同。象也。《礼·礼运》礼必本於天,肴於地。《疏》肴,效也。天远故言本,地近故言效。《扬子·太𤣥经》密於腥臊,三日不觉肴。《注》肴,效也。言相克害,终日不效矣。
说文解字
相雜錯也。从殳肴聲。胡茅切
说文解字注
(殽)相襍錯也。食貨志:鑄錢之情,非殽襍爲巧則不可得贏。按殽謂襍以鉛鐵也。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經典借爲肴字。禮記借爲效字。从殳。取攪之之意。肴聲。胡茅切。二部。
方言汇集
国际音标 ɕiɑu˧˥; jɑu˧˥; ɕiɑu˥˧ 日语读音 MAJIRU韩语罗马 HYO现代韩语 효
客家话 [梅县腔] ngau2 [海陆腔] ngau2 [客英字典] ngau2 [陆丰腔] ngau3 [台湾四县腔] ngau2 [宝安腔] ngau2粤语 ngaau4潮州话 nga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