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青铜器,指的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殷墟中的青铜器。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
北蒙”,
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
大邑商”,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
考古学和
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
安阳市西北
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人员,通过对商代具有铆头结构铸接青铜器的研究,发现安阳殷墟青铜器技术渊源中的商代南方因素。该个案的研究,或许可为青铜器的断代和产地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
在该项研究中,考古人员搜集到10件器物,其中包括属于晚商时期的3件盂、1件甑和1件
偶方彝,中商时期的3件凤鸟斝,以及早商二里岗时期的2件双耳簋。通过对这10件器物
铸造工艺及类型的演变研究,可以显示它们之间的技术传承并排列出清晰的谱系。
考古人员推测,早商的双耳簋和中商的凤鸟斝都具有南方风格,是南方某个工匠发明了铸
铆接分铸技术,并在很小的范围内将工艺流传,发明者和技艺传承人在南方某个作坊铸造了这5件属于早商和中商的青铜器。在商晚期,强大的安阳政权毁弃了南方作坊,将工匠迁移到安阳王室或国家的作坊中。在安阳,具有铸铆接工艺的工匠和其徒弟设计铸造了青铜盂、甑和偶方彝。但末代工匠未能将此技艺流传下去,随着他们的离世,这项持续了约200年的工艺不复存在。
殷墟
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
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
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
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
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安阳殷墟青铜器体现了
商文化对异域文化和技术的强大吸引力。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
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
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