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称段家埠村,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段家埠社区坐落于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公里处,北邻董家埠,西北邻戴家埠,西南面对“崂山洼”的开阔盆地,东面是一片绵延起伏的山峦,越此4公里至登瀛洼。全村1025户,2576人,有段、宋、马、曲、王等姓氏,其中段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99%;原有耕地1286亩,因多年建设征用,现有不足10亩,山峦2055亩。
据《崂山段氏族谱》记载,段家埠村为宋氏始迁祖于明初洪武末年所立,于崂山洼东北处山下缓埠上占山开基,缘此称村名为“东埠疃”。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始迁祖伯祥随明初迁徙“大军”由小云南迁来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崂山脚下,卜居于依山襟海的登瀛洼内、陡阡口下、黄家河东的一片缓埠上谋生(今崂山玻璃厂址及以北、以东处,当地人现仍沿称此处为“段家地”)。居不久,终因当时此处人烟稀疏、野兽横行、生存环境恶劣,遂举家迁来东埠疃,与宋氏先祖为邻。该村于明朝万历年间编修《即墨县志》之前,就已经更村名为“段家埠”。由于历代前辈的艰难创业、辛勤耕耘,加之明初开始长达数百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段姓一族繁衍生息、发展较快。自清初始,段氏陆续成分支迁徙至如现崂山区的戴家埠、沙子口、栲栳岛、南窑、大石村、竹窝、
观崂、孙家下庄,李沧区的河北、河南、东北庄、侯家庄、西流庄、郑庄,胶南市的杨家庄、陈家庄、大庄、闫家屋子、郭家河岩,黄岛区的丁家河,荣城市的石岛桃树园、东王门、西王门等地。
段家埠自明朝初立村至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属山东省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德国、日本侵占时期属胶澳租界区李村区沙子口警察支署。自1922年12月日本将胶澳租界归还中国至建国前,以村为独立单位先后属胶澳商埠李村区第五分驻所、崂西区、青岛市属沙子口区、崂西区。
处于崂山山脉环抱之中的段家埠村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南九水河从村前缓缓流过,从东南注入沙子口湾,河中盛产珍稀味美的仙胎鱼和绒毛蟹。村周围有许多奇形异状的大石崮,其分布之对称、造型之逼真,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真可谓鬼斧神工,观之者莫不为之倾倒。围绕这些奇石附会衍生出的一些与之相关的民间小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中流传。如有可预示风雨的“呼雷石”与“云彩石”,有据说能荫佑村民和顺安居的“饽饽石”与“狗头石”,有传颂着古老爱情传说故事的“蛎爪石”与“元宝纂石”,有正义战胜邪恶传说故事的“渔鼓筒石”与“垛垛石”,有冬可避寒夏可纳凉能容得下三五十人的“后洞”与“南石屋”,有见证了建国前夕国民党部队将村东山峦上千亩可环抱大树的树林夷为秃山野岭这段历史的“老雕崮子”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来源主要有“三主业三从业”。“三主业”:一是传统农作。20世纪60年代初,当不少的村庄还在为填饱肚子忧虑时,段家埠村民小麦的分配数量就已经基本达到全年口粮的一半左右,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二是建筑采石。段家埠村历史上就有着一支大而强的石匠队伍,手艺精湛。20世纪50年代初,该村有近百名石匠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秦岭铁路和锦州铁路的修建,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首都十大工程建设。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该村集体还拥有数支总人数达一百多人的建筑采石队伍。三是果树种植,特别是梨树种植。段家埠村从历史上就有种植梨树的传统,规模大、面积广、产量高、品质好,百年前即名播大江南北。20世纪30年代时被青岛市辟为“梨树栽培特约农田”,并被定为“中国梨树栽培中心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据统计资料载,20世纪80年代前后,段家埠村梨树种植面积在一千亩以上、数量达七万余株、产量近百万斤,拥有崂山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专业果树实验队伍和果树实验园地。每当阳春来临,梨花盛开,但见玉蕊琼英、如云似玉、万顷灿白、清雅宜人、沁人肺腑,行走在去往登瀛的路上,如游于仙境,这就是青岛有名的景观之一——“登瀛梨雪”。“三从业”:一是运输业,从建国前的马车成队到20世纪70年代的拖拉机、汽车运输车队,都有一定的规模;二是粉丝生产,多少年来一直是国内一名牌出口粉丝的生产基地;三是水泥预制构件生产,村集体所建预制构件厂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然是崂山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段家埠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与机遇。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巩固了预制构件厂,新建了模具厂、拔丝厂、玩具厂、服装厂等。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关停了全部石场,村内大部分劳力转移到二、三产业。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67亿元,人均收入6320元。该村村民段吉昌获青岛市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以来,该村多次被评为区经济发展希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