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殳(拼音:shū)是汉语三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锤棒一类的器具。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兵器,无刃,有棱,主要是撞击用。
文字源流
甲骨文有图1、2、3、4、5、6等形。金祥恒《续甲骨文编》殳字条下收有此字,释为“殳”。古兵器殳已经发现。“1977年9月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有七柄自铭为殳的兵器,而为了解古殳的形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此七柄殳的秘和附加物都保存很完整。殳头呈三棱形矛,其下连有一粗棘刺形铜箍,隔35~51厘米有一细棘刺箍。三棱矛上有铭:‘曾侯戡之用。’这类带有棘刺的铜箍和箍上有三棱形矛的殳,在安徽寿县蔡侯墓、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和湖北襄阳的战国墓中均有所发现,在河南辉县山彪镇和湖南长沙的战国墓中也有出土。”1980年3月在安徽霍山县南岳公社上元街大队十八塔生产队发现了一座春秋晚期的墓葬,出土器物中有殳一件。头呈三棱尖锥体,圆銎旁有一穿,中部有箍,箍上突起蟠虺纹。据此,可知上列甲骨文释殳可信。从“”之会意字,表示手持兵器杖。“殳”本义是古代用以撞击的兵器,在仪仗队或军队行进时作前导,象征权力与威严。《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说的便是这回事。
殳字西周金文(图7),上部有所省略;春秋金文(图8)上部表殳的构件省去了柄。到篆文,用殳殊人的字和用小椎敲击的字都作“图11”,其形遂混而为难以索解。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三】【殳部】市朱切(shū)
以杸殊①人也。《礼》:“殳以积竹②,八觚,长丈二尺,建於兵车,车旅贲以先驱。”从又几声。凡殳之属皆从殳。
【注释】①殊: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断绝分析为殊。”《释名·释兵》:“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②积竹:合竹为之,取其有力。
说文解字注
“㠯杖殊人也”注:杖,各本作杸。依《太平御览》正。云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以杖殊人者,谓以杖隔远之。《释名》:“殳,殊也,有所撞挃於车上,使殊离也。”殳、殊同音,故谓之殳,犹以近穷远谓之弓也。
“《周礼》”注:周字今补,下文所说,皆出於《周礼》也。
“‘殳以积竹”注:以积竹者,用帻竹为之。《汉书》:“昌邑王道买积竹杖。”文颖曰:“合竹作杖也。”竹部曰:“籚,积竹矛戟矝也。”木部曰:“欑,积杖杖也。秘,欑也。”《考工记》注曰:“庐谓矛戟柄,竹欑秘。”凡戈矛柄皆积竹,而殳无金刃,故专积竹杖之名,庐人为之。
“八觚”注:《考工记》注云:“凡矝八觚。”此无刃亦八觚也。
“长丈二尺,建於兵车”注:《考工记》曰:“庐人为庐器,殳长寻有四尺。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戈崇於轸四尺,人崇於戈四尺,殳崇於人四尺,车戟崇於殳四尺,酋矛崇於戟四尺。”注云:“此所谓兵车也,殳戟矛皆插车輢。”
“旅贲㠯先驱。’”注:《周礼·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盖亦执殳矣。《诗》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从又,𠘧声”注:市朱切,古音在四部。
广韵
市朱切,平虞常 ‖ 殳声侯部(shū)
殳,兵器。《释名》曰:“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於车上使殊离也。”《诗》云:“伯也执殳。”又姓,《舜典》有殳折。
【校释】挃(zhì):撞,捣。撞:字原讹作“墥”,依钜宋本、巾箱本及《释名》改。殳折,当作“殳斨”。《尚书·舜典》:“垂拜稽首,让于殳折暨伯与。”传:“殳斨、伯与,二臣名。”
康熙字典
【辰集下】【殳部】 殳·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0
古文:杸
《唐韵》市朱切。《集韵》《韵会》慵朱切。《正韵》尚朱切,并音殊。《说文》:以杸殊人也。
又兵器。《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释名》: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正义曰:《考工记》:殳长寻有四尺。八尺曰寻,是丈二也。冶氏为戈戟之属,不言殳刃,是无刃也。《诗·卫风》: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又戟柄之别名。扬子《方言》:三刃枝,南楚宛、郢谓之宴戟。其柄,自关而西谓之柲,或谓之殳。
又书法名。《前汉·艺文志》:八体六板。韦昭曰:八体,六曰殳书。欧阳询《书法》: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说文序》:七曰殳书。《徐锴注》: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故八体有殳书。
又姓。
又打谷之架曰摄殳。扬子《方言》:佥、宋、卫之间谓之摄殳。注:佥,今连架,所以打谷者。
从𠘧。𠘧音殊,鸟短羽也。与几案之几别。又与𠬛别。《佩觽集》:殳,示朱翻,戈殳也。𠬛,莫勿翻,沉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3 09:0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