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国家核心智库榜单成员、武汉市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武汉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83年3月,是武汉市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武汉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核心智库榜单成员,位于中国城市社科院第一方阵,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市社科院,省、市级文明单位,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发起单位。
基本概况
人员结构
机构设置
科研服务
理论研究
实践服务
政策参谋
发展历史
1983年3月,成立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哲学、经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历史、政治思想工作、法学、情报资料8个研究室。
1986年,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正式改建为市社会科学院,院内除原有的8个研究室正在为过渡到研究所创造条件外,还建立了武汉家政研究中心。
1992年,武汉市社科院哲学所开展了《90年代武汉文化市场研究》。
1993年,武汉市社科院成立10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由4人发展到105人,成为学科比较齐全、有一定影响和实力的综合性研究机构。10年中,共计完成科研课题7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市级课题24项、院级课题37项。出版专著43本、编著46本、工具书12本、译著5本、论文集15本、发表论文、报告1936篇。科研成果有150项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市级奖励95项。
1996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温强洲所著《邓小平东西部共富构想与长江开发战略》一文在《长江日报》刊载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1995年“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
2000年,武汉市社科院正确处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使城市学、信息学、长江经济和区域经济等研究领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1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按照“人才兴院、精品强院、民主建院、学风立院、依法以德治院”的思路,着力于社科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与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效。
2002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方耀强等在江泽民创新思维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黄红云等人完成的调研课题《努力把汉派服装产业做大做强》,温强洲等人承担的《武汉城市群发展研究》,石峰、李孺义完成的《武汉新经济产业带研究》,熊战勋、吴永保完成的《武汉新的经济增长带产业导向研究》,以及刘海虹、毛路完成的《利用金融外资,建设武汉金融中心》等课题得到了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的肯定和应用,直接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2003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完成的《汉江武汉段开发研究》、《武汉市商业银行改造研究》和《武汉城市圈研究》等3项课题,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完成的《应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谋划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新思路》、《武汉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比较研究与建议》和《武汉市“十五”计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等课题,其研究成果均被有关部门采纳。
2006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学者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中国经济时报》、《学习时报》《社会科学报》和《党的文献》等报刊公开发表文章155篇;《武汉通史》、《庐山档案》、《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湖北金融年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等一批著作相继出版。
2009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全年出版编著、专著4部;公开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经济日报》、《红旗文稿》、《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和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10余篇。《沪汉战略合作的渊源、意义与构想》、《湖北省金融业发展报告》、《武汉客运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发展调查》、《发挥武汉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龙头作用》等研究成果得到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
2011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以“两型社会”建设和企业责任为主题,组织召开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论坛。
2018年11月6~8日,全国城市社科院第二十八次院长联席会议暨全国城市智库联盟第四届年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以及重庆社科院、广州社科院等全国42家社科院的领导、专家学者1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围绕新时代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群(带)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社科院意识形态工作、城市社科院全面从严治党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和交流。
2021年,召开首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以“新时代长江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系统研讨长江文化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探寻拓展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的路径模式。
2022年,第二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指导,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研讨会主会场设在市社科院,主题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挑战与策略”。
2023年,“大江论坛”线上线下影响力同步提升:全年共举办长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及学术报告会12场,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达70万人次。2023年11月26-28日,承办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欧洲知名汉学家作主旨报告,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会议被《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推动我院成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力量,为武汉长江文化传承维度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3》,新华社发布)
2023年12月,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参与发起筹建的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2024年3月4日,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一次工作会议。
2024年6月19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参与举办“第一届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讨会——智能网联汽车与数字经济”.
2024年8月23日至25日,“长江对话黄河:新时代大河文明保护传承弘扬研讨会”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举行。武汉市社科院参与承办。
2024年9月18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参与主办“寻访长江经济带ESG标杆企业暨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会”2024年12月7-8日,由长江文化促进会、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举行。
发展成就
四十年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围绕武汉全市中心工作,为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推进理论创新,联合攻关;积极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库。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近20项,省部级课题近百项。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近百次,中宣部及省市“五个一工程奖”10余次,省市优秀社科成果奖150多项。院刊《学习与实践》连续10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名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前列;《武汉社会科学》是武汉地区武汉问题研究的权威性辑刊;“大江学术”学术公众号是服务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社科学术平台。院编发《领导参阅》《全球智库动态》《意识形态研究专报》《疫情舆情研究专报》等内参,获得省市领导肯定和关注。近年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与高校、领军企业、高端智库等近10家单位建立协同创新中心。
主要职责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职责:
一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当好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三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推进理论创新,联合攻关。
四是积极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
发展愿景
聚焦服务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突出创新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及学术环境,努力构建完善理论研究——实践服务——政策参谋“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和科研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在华中乃至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枢纽型智库。先后与武汉大学、武汉市规划院、南方周末、中国知网等开展战略合作,与上海前滩研究院、光谷金控集团、武汉市仲裁委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领导班子
樊志宏 党组书记、院长
袁超越 党组成员、副院长
董实忠 党组成员、副院长(试用期一年)
刘水平 党组成员、副院长(试用期一年)
研究方向
哲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与文化传播,科技创新与科学哲学,文化转化与创新,中国哲学等。
文化历史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汉城市文化,武汉城市史,辛亥革命史,长江文化,文化产业研究等
政治法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汉法治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公共政策制定与评估,党的建设现代化,武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
区域经济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汉区域经济,长江流域经济,武汉都市圈和中部崛起研究等。
经济金融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产业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城市化,城市金融,区域创新体系等。
社会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人口社会学研究等。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
农村生态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等。
科研成果
2022年院科研绩效指标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部分指标为近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科研实力与竞争力继续居于全国城市社科院系统的领跑方阵。全院共承担6项省部级基金课题,完成30多项市委市政府重点课题;决策参考件获中央、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30多项,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通报院学者参与的调研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新华社专门致信感谢院学者提供关于基层治理研究报告,另外省领导批示4人次,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5次,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3次;调研成果获得省委调研成果一等奖、市社科成果一等奖等6项奖励,院部门和专家获得“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和“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推出110多篇理论文章,举办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打造3个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学习与实践》保持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影响因子进一步提升;《武汉社会科学》成功实现一年出版四辑,并登载中国知网,推出“大江学术”今日头条号。《大江学术》扩大学术影响力,订阅者覆盖全国,并拥有欧美等海外订阅者。
科研突破
2022年院科研工作主要在四个方面取得历史性成绩和突破。
一是聚焦城市重大发展与治理主题,实现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引领性突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完成30多项重点课题以及70多项子课题,加强社会协作,推进完成近20项市直部门、领军企业和高校协同课题。深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区建设策划研究,有关研究成果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批示,省委《成果要报》专门转发,纳入市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城市治理研究,承担完成关于“打造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创产城’融合发展”及“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项目研究。开展新时代英雄城市精神内涵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的重要意义、新时代英雄城市精神内涵,两篇研究报告获得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组织研究,推出关于“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消费领域”、“文化引领”等研究成果。坚持以重点课题研究促进理论深化研究的突破,在C刊及国际理论刊物发表4篇高层次理论文章,在省部级刊物发表30多篇理论文章。
二是强化科研选题策划精准性,实现决策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中央、省市领导肯定共30多项,部门采纳70多项,有关研究被吸纳到市委全会决议。定期编发18期《领导参阅》和58期《全球智库动态》,报送市区领导。聚焦季度、年度舆情分析,推出7期意识形态研究专报。近期,在疫情爆发及感染峰值阶段,连续推出5期《疫情舆情研究专报》,获得市领导肯定和关注。
三是积极打造区域枢纽性智库,实现协同创新网络的深度拓展。加强战略合作,与规划、金融和融媒体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重大项目,合办有关专栏,推进理论宣传。与南方周末联合举办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广州等地专家学者和商业企业代表参会,为武汉发展建言献策,在线参会者近7万人。
四是完善理论交流与社科科普平台矩阵,实现学术影响力的新高度。坚持打造学术名刊名号,《学习与实践》影响因子稳步提升,保持双核心期刊地位;《武汉社会科学》强化武汉发展研究,《中国知网》进行收录;《大江学术》学术公众号扩大学术影响力,订阅者覆盖全国,并拥有欧美等海外订阅者。强化政策解读和社科知识普及,在中国社科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第一财经等发表近20篇系列理论文章,“学习强国”转发10余篇。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召开“武汉市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及“关于大武汉的由来”等专家座谈会。组织“大江论坛”长江文化主题公益学术讲座10期,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关于元宇宙、走进郭元咀考古现场、汉口商业文明、汉派美食文化意蕴等讲座,通过网络直播拓展学术传播渠道,报告在线观看人数最高达7万人次。
特色研究
长江文化研究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一直高度重视长江文化研究,早在1995年就积极参与承办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后,武汉市社科院关于长江文化的研究、传承弦歌不绝,先后主办了两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获批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研究等省市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了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重点课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与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研究”等项目,关于武汉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的研究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武汉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总体构想》获武汉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等。
统战理论与实践
武汉市社科院十分重视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近年来,该院多人次受聘担任省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智库特聘研究员和民建武汉市委参政议政智库专家,先后承担完成10多项省、市统一战线智库研究课题和民主党派研究课题,1篇统战理论成果获国家级领导人肯定性批示,多篇成果获省、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成果奖和省、市民主党派理论研究成果奖,多篇统战理论研究文章公开发表。
文化创新研究
武汉市社科院学者在《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7期发表的论文《文化线路的内涵、功能与时代价值:基于时空重构与价值共享视角》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21期转载。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关于打造长江航运文博中心的研究报告获省市领导肯定批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漫游研究成果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关于我市打造“演艺之都”的建议获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批示关于弘扬长江诗路文化的建议获市委领导肯定批示
经济与金融研究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承编的《湖北金融年鉴(2024年卷)》出版;经济与金融所夏毓婷副研究员执笔完成的《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推动武汉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院《领导参阅》2024年第1期)决策咨询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经济与金融研究所7篇文章被《武汉宣传》刊发
社会问题研究
武汉市社科院联合市妇联开展全职妈妈群体服务需求调研;由樊志宏院长策划,曹莹副研究员执笔的《在全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武汉人口政策优化建设》被民革武汉市委员会采纳,其转化的集体提案《关于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推进武汉市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在政协大会发言。武汉政协智库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武汉政协智库2024年度理论研究课题(第一批)立项安排的通知》。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主持课题《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项目号:WHZXZK2024B0602)获得立项资助。武汉反家庭暴力、促家庭和谐建设调查研究。
地方立法研究
武汉市数字经济立法通过专家论证;2022年10月10日上午,我院《武汉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法调研课题组陪同市人大、市经信局、市司法局等有关单位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数字经济立法调研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与生态研究所徐灿博士参加“第七届国际生态峰会”;农村与生态研究所樊厚瑞博士参加“第十届生态保护补偿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会”;农村与生态研究所樊厚瑞博士同市生态环境局一行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调研
获得荣誉
全国级荣誉
国家核心智库榜单成员
全国先进城市社科院
省市级荣誉
先后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单位
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
2023年2月,入选拟确认保留武汉市文明单位称号名单。
2023年度全市绩效管理综合考核立功单位
《学习与实践》编辑部被市总工会选树为武汉市工人先锋号
学术平台
学术传播平台
《学习与实践》影响因子稳步提升,保持双核心期刊地位;
《武汉社会科学》强化武汉发展研究,《中国知网》进行收录;
《大江学术》扩大学术影响力,订阅者覆盖全国,并拥有欧美等海外订阅者。
学术研究平台
参与发起筹建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
支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搭建长江地学与长江文化协同研究平台
发起成立武汉都市圈智库联盟
智库内参
《领导参阅》
《全球智库动态》
《疫情舆情研究专报》
《意识形态研究专报》
诚聘英才
为加强地方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根据武汉市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拟面向社会专项招聘工作人员3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单位简介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是“国家核心智库”榜单成员,位居城市社科院第一方阵。建院4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6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荣获中宣部、省市“五个一工程奖”10余项,省市优秀社科成果奖150余项。院刊《学习与实践》连续11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名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前列;《武汉社会科学》是武汉地区武汉问题研究的权威性辑刊。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以服务大武汉复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科研指向,专注于文史哲经社交融,探求于城市人文与科学、工程、治理贯通,落脚于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共进,致力于打造枢纽型新智库,构建理论研究—实践服务—政策参谋“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聚焦新学科,参谋新发展,贡献新治理。
二、招聘计划
面向全国招聘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3名,具体岗位及要求见附件1。
三、报考条件
(一)报考人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无国(境)外永久居留权;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思想政治素质好,品行端正,综合表现较好;
3.在2023年7月31日前获得博士学历学位,海外博士学历学位需通过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4.应届博士毕业生,年龄35周岁及以下;具有副高级职称或出站博士后,年龄40周岁及以下;具有正高级职称,年龄45周岁及以下(年龄日期计算方式:35周岁及以下指198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40周岁及以下指1982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45周岁及以下指197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11:52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