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1928年成立
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潘祖武、汪仁寿、桂质廷、吴南熏、马师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经过近九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物理五个学科门类,有多个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学院现设有物理系、材料物理系、微电子系、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
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
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本院。学院拥有凝聚态物理和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学院现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物理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含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弘毅班,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彭桓武班,天文英才班,天眷班,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介绍
机构设置
职 务 姓 名
书 记 肖湘衡
院 长 何 军
副书记 陈阳
副书记 王植平
副院长 王建波
副院长 谭志杰
副院长 严高林
副院长 何 莲
调研员 刘古英
党政办公室
主 任 李利华
副主任 龚 荣
党委办公室
行政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科研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 任 李顺彦
副主任 何剑超
分团委书记 卢丽珠
本科生工作办公室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物理系
主 任 王取泉
副主任 陈志权
副主任 乔豪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主 任 方国家
副主任 黄启俊
副主任 李凯扬
材料物理系
主 任 潘春旭
副主任 方鹏飞
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主 任 于国萍
副主任 李美亚
副主任 徐斌富
工学部物理教学实验室
信息学部物理教学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电子显微镜中心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历史照片
老照片记录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历史
学科建设
学院现涵盖理学、工学两个学科门类,拥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属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以及湖北省优势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属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于2011年获批建设湖北省战略新兴学科。学院下设的三个一级学科(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均进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类ESI全球排名前1%和1‰。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武汉大学物理学获评A-(排名第7)。
学院师资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岗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包括正高62人、副高36人、中级5人),管理人员17人,教辅人员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大多数有在国外与境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包括中科院院士徐红星教授领衔的近50人的国字号及省部级重点人才。
专业设置
物理学基地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学基地班是学校按照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标准建设的专业点。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深厚的专业基础、能适应物理学、交叉、边缘和综合性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物理学院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物理学基地班的学生可以在数学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 物理学某分支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等方面获得良好的训练。多年来,毕业生中百分之五十以上在国内、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基地班毕业生可通过推免或考试形式在科研院所、教育部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校从事研究开发、技术咨询、管理与教学等工作。
物理学类(物理、应用物理专业)
物理学专业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具有近一个世纪的教学和科研传统。本专业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物理学家和著名学者。近年来,又引进了一批活跃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为物理系的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物理学人才: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相关
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电子线路、微机原理、计算物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实验、专业实验等课程。
物理学类毕业生可在物理学、邮电通信、航空航天、能源开发、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光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物理学类(中法合作理学、工学试验班)
该班旨在培养法语水平高、适应全球(特别是欧洲)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级理学、工学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生除系统地掌握物理学或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外,还需精通法语、懂英语,特别了解国际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
该班学生从武汉大学2006级理工类新生中选拔30名。本硕连读,学制共6年,其中前四年为本科阶段,后二年为硕士阶段。本科阶段前两年在国内学习,成绩合格且通过法方组织的
法语水平考试者,学校选送到法国里昂一大理学院或工程师学院继续本科后2年和硕士2年的学习。学生在法国学习期间,法方免收学费。生活费、出国旅费及办理出国手续等费用由学生承担。武汉大学承认其本科后两年在法国所学课程及学分。本科阶段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文凭和武汉大学、
法国里昂一大的学士学位;硕士阶段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法国里昂一大理学硕士学位或工程师文凭。
主要专业课程有: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电子线路、微机原理、计算物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实验、专业实验等课程。
毕业生可在物理学、邮电通信、航空航天、能源开发、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光电子技术、医疗保健、自动控制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
材料科学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学科,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是适应这个前沿学科发展设立的新兴专业。它以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通过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等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实验训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工交叉复合型人才。与传统的
材料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学生除了具有材料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外,更具有扎实和全面的物理学、化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以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和当前高技术新材料的飞速发展。
除了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课程以外,专业课程主要有:固体物理学、材料物理、材料物理制备基础、工程材料学、固体现代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学、专门方向实验、材料科学进展、新型功能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等。
优秀学生可以直接攻读材料、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也可以在新材料高技术公司、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国家级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新材料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IT行业实际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物理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纳米电子、电路系统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学生将受到相应的信息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及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
微电子学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原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近代电子材料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FPGA实验、微电子技术(工艺)实践、课程设计、微电子综合实验(微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微电子系统设计、芯片版图设计与参数提取、微电子器件制造与测试等)。
毕业生可以在微电子设计公司、集成电路加工企业、微电子封装测试公司、邮电通信的微电子与电子系统的研发部门、与电子工程相关的研究所、高等院校内从事各种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及电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电路与系统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高频电子线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Matlab应用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DSP实验、课程设计、电路系统综合实验(电路系统设计、DSP与图象处理、网络与通讯协议实践、Matlab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等)等。
毕业生可在国防、航空航天、邮电通信、电力电气工程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公司从事电路设计、电子系统、工业控制、信号处理等的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工作。也可在医疗、金融、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传感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的工作。
物理电子学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红外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新型功能材料、近代电子材料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光电子综合实验(光电功能材料制备与测试、光电器件性能分析、纳米电子材料的光、电、磁学特性分析、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等)。
毕业生可以在邮电、光通信、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公司内从事各种光电功能材料、光通讯元器件、光电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可从事与传感器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及应用等相关的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科研资源
学院下设4个系(物理系、材料系、微电子系、天文学系),2个中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中心),拥有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和武汉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依托学院建设运行,另牵头成立了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市量子技术研究院,还拥有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物理基础核心理论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低维材料与智能器件教育部创新团队。
物理基础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中心下设基础物理、近代物理、演示物理、工程物理、信息物理、医学物理、综合物理、表面物理、电子线路等实验室。实验用房面积2858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台件为2241台件,仪器资产总值850万元。实验中心承担了全校6260人的普通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演示物理实验教学,共设有256个实验项目。
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纳米科技是前沿、交叉性新兴科学领域和科技战略制高点,纳米科技是未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对纳米科技的研发进行大量的投入,试图抢占这一21世纪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为此,我校已投入人民币三千万元,组织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和医学学院的相关力量,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组建跨学科的纳米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纳米中心直属校科技部领导,挂靠物理科学和技术学院,为物理学院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
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是挂靠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面向全校的科研机构。它以发展
电子显微学及其在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的应用为宗旨,以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为主导,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电子显微学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目前,该中心已购置2台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
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附属制样设备,总价值近170万美元。主要设备有:“Ω型能量过滤场发射枪超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JEM-2010FEF),分辨率为0.19 nm。该电镜是日本电子公司(JEOL)研制的面向21世纪的最新产品。另一台为大倾转角的LaB6型透射电子显微镜(JEM-2010),分辨率为0.23 nm。同时购买了美国GATAN公司的电镜制样设备和相关的辅助设备。
声光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声与光是材料的两个重要物理属性,是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基石,声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并异常活跃的交叉前沿领域。本实验室形成了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的优秀中青年创新群体,将重点开展声、光材料与器件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研究,探索制备新型人工结构、微结构声、光器件,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核固体物理实验室
该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符合多普勒展宽普仪,正电子寿命谱仪,加速器,
离子注入机,穆斯堡尔谱等设备。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将现代核技术与材料科学研究结合,发展一种新型边缘交叉学科,包括低能正电子束及反物质研究,氮化碳
超硬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功能
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微结构和应用研究,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院已培养了本科生5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700 余人,博士后20余人。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973项目,攀登计划等国家和
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90年代以来,在SCI源刊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2000篇。目前在读本科生883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
博士研究生 40 人,博士后6人。
科研成果
在研科研项目51项,在研总经费1777万元。武汉大学物理科 学与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