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是唐代诗人
岑参创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诗中描写了胡地恶劣的气候;称赞了友人的德才兼备,并颂扬了
高仙芝出师的雄壮军威;还描述了古战场凄惨的景象,随后描写军中宴乐之盛;最后称慕友人获明主重用,自己才能低劣不堪大任,言辞间颇有自荐其才之意。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五月,西北边境
石国太子引
大食(古
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将兵三十万出征抵抗。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刘单赴军前之作。
诗大体分为四层。诗的开头四句写安西一带自然风光。遥遥“热海”,巍巍“火山”,无边“白草”,茫茫“胡沙”,构成无比辽阔壮美的边塞图景。四句全用对句,语势整齐劲健,节奏铿锵有力,不仅用这特殊环境烘托了刘单判官及出征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而且以其雄健的气势笼罩全篇。在这样一幅背景下,推出了刘单判官这一人物对他进行热情赞扬。赞扬他在幕府中表现出的杰出才能,从戎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精神。以上是第一层,照应题目“赴安西”,赞扬刘单判官。
以下第二层照应题目“呈高开府”盛赞
高仙芝率军出师的声威并预言其必获全胜。“孟夏”四句所勾划的环境,既是刘单即将赴边的环境,也是高仙芝出师的环境。其中“马疾”和“天穷”三句写赴边的紧张与遥远,渲染出师的气氛。这四句用景物描写杯叙述中铺垫一下;“都护”以下几句写高仙芝出征情景,以夸张的浪漫的笔法写出师时威武雄壮的气势,其中所用“二百万”、“黄金光”、“扬旗”、“伐鼓”、“拂”、“震”等等词语,都加强着这种气势,这对部队统帅高仙芝自然也是一种委婉的赞扬。“西望”四句设想胜利场面,预言此次出师必获大捷,充满昂扬豪迈的激情。
“曾到交河郡”以下十二句为第三层,追忆自己边庭所见。先用“断人肠”来总括边庭印象,然后逐层分述:“塞驿”两句写亭堠相望,干戈未息;“赤亭”四句通过“风”这一事物写塞外苦寒;“夜静”四句写古战场凄凉萧条。由于诗人对边地生活有切身体验,以上描写均十分真切,其中流露着诗人对边事的忧虑,客观上反映出频繁的征战给人民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这便是刘单即将奔赴的环境,也是高仙芝辗转征战的环境,这种环境暗示着边塞生活的艰辛。
这篇作品凡五十句,是一篇规模较大的五言古诗,它多方面地展示了边塞征战生活的生动画面,充满豪迈慷慨的情调。在结构上,这篇作品于叙述中时以景物描写来作渲染铺垫,使全诗既气势流贯,又舒缓有致,内容丰富而写来从容不迫。在语言上,这篇作品与
高适《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呈河西陇右幕下诸公》《送浑将军出塞》等边塞诗一样,虽为古诗而时用偶句,如“热海亘铁门,火山赫金方”,“扬旗拂昆仑,伐鼓展蒲昌”,“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等等,这些偶句,音节铿锵,如坚实的骨架,支撑于诗篇之中,使全诗如流水,既气势流荡,又跳跃奔放。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全诗张弛有度,洒脱奔放而合于节,有粗笔有细描,有大背景的渲染夸张,有小细部的谨雕慎琢,多种环境氛围的描写,如边塞壮丽风光、战场的宏大悲壮及阴森惨烈,军帐中的轻歌曼舞,显示出诗人驾驭多种艺术风格的高超技艺。行文挥洒自如,气势奔放,峻健浑郁,激昂慷慨,声情并茂,风骨端翔,已显出岑参边塞诗的本色。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
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
高适齐名,并称“
高岑”,同为盛唐
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