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和轩
上海市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委
武和轩(1901~1986) ,原名肇煦,山西文水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蒙藏委员会任职多年。
人物经历
30年代初,武在上海、北平、广州等地,参与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和对日屈膝投降的活动,曾一度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与中共方面参政员多有往来,对中共的提案常签名联署,积极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又任立法委员。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联),常与民联主要负责人陈铭枢、郭春涛、邓初民等配合,对蒋介石反共阴谋或就有关问题提出质询,并公开抨击其压制民主、发动内战、残民以逞的反动政策,当时京、沪各地大小报争相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在民国38年李宗仁代理总统期间,武曾利用社会关系和立法委员的身份掩护和营救被追捕的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多次冒险出入于国民党政府的宪兵司令部和卫戍司令部。
解放前夕,武拒绝去台,毅然留沪,并奔走联系,与其他52位立法委员联名发表《原国民党立法委员脱离国民党反动派宣言》,宣布起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应邀赴京参加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四方面代表会议,即民革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圆满解决民革组织统一,确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选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央领导机构,促进各派力量的团结尽力。在这次会上武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以后连任第三、四届中央委员及第六届中央常委会顾问。
1950年5月,在民革上海市分部筹备过程中,受民革中央委派任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常委兼党员登(记)审(查)组组长,对上海民革整建组织、配备干部、建立基层组织,起了一定的作用。1955年3月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后,历任第一至七届市委会常委,第二至第七届市委会副主任委员。抗美援朝期间,曾先后两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在山东和上海等地进行传达,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讲教育。在土改运动中,被推为上海各民主党派土改工作团主任,在皖北阜阳地区参加了为期四个月的土改工作。
1950年10月,任上海市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委。1955年5月起,任第一届至第五届市政协委员、常委、副秘书长。1959年起,任第三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4年,在民革市委“回顾检查”中,他受到不公正批评和处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名誉。其时他已年近八旬,仍关心国家大事,做共产党的诤友。1980年秋,五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之前,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提案,送交全国政协转请国务院参考。1981年12月,国务院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并在同期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阐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1 18:4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