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冈师范学校,创办于1936年,其前身为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
晏阳初愽士创办的
湖南衡山乡村
师范学校,面向全省招生。
抗日战争时期移址
武冈,更名为湖南省第六师范学校,1953年改名为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当时占地360余亩,面向邵阳全境招生,文革时期学校受损严重,
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有了新的发展。武冈师范办师范7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三万余名毕业生,优良的办学传统、辉煌的办学历史、突出的办学成果使学校享誉全国。
1988年,由武冈师范发起成立的中国晏阳初
教育思想研究会国和领导人
王震、周谷诚担任名誉会长,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校交流,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1991年学校被教育部注为全国优秀师范学校。2000年中师停招后,学校走向转型,为了面向市场经济办学,学校大力改革与创新,现已形成集普通中学、中专、大专、函授专、本科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在校全日制学生达4000人。出于湘西南区域
经济发展为当地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武冈师范升格为专科学院已纳入湖南省
西部地区发展规划。
邵阳市是农业大市,现有小学教师缺口上万人,尤其是西部
武冈、洞口、绥宁、城步、新宁、隆回6县市,,地处大湘西范围,为少数民族集居的边远山区,多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地区,吸引人才困难,而
城市环境培养的大学生不愿意到贫困的农村小学工作。地处
革命老区的武冈师范,自2000年停止招收中师生以来,当地及周边县农村小学教师缺编现象就逐渐凸现出来,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问题已日趋紧迫。740万邵阳人民急切盼望自己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为此,
邵阳市人民政府也已将武冈师范、邵阳师范、教育学院整合为邵阳高等师范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列为近期全市重点工作。2006年省教育厅已把武冈师范、邵阳师范定为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并首批承担500名
初等教育专业培养计划,武冈师范将继续为农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作出贡献。
校训蕴涵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也体现着治校理念、治校方针。校训是学校精神和学校风格,内含着全校的精神追求和实践成效,也内含着师生员工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进而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要求,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厚生,是办学宗旨,体现晏阳初创校时“民为邦本”、改造乡村的教育思想:为丰裕民生办学,为繁荣社会办学,为关爱众生办学,为教育公平办学。在学生层面则要求立学为民,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帮助别人,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因而也就更光彩。
厚生,出于大禹的民本思想。《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谓正身之德,正己以治民;利民之用,勤俭为民兴利除弊;厚民之生,轻徭薄赋令民生计温厚,故所以养民也。当今社会,教育为民生之基,接受教育的机会,决定着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为民生之源,接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国民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因而,学校的使命必然是面向社会、扩大受教育的机会,面向乡村、提升平民受教育的程度,推进社会的发展。
厚生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一方面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职业生涯的本领,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另方面,关心培养学生的教职工,在推进学校事业的同时,充分保证教职工福利水平的同步增长.
厚德有两个层面,师有师德,学有学德,学问只有道德配合,方能大智;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作的人才分类,也是富有启发性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武冈师范是教师的摇篮,师生只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不负办学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