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镇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辖镇
武东镇,2014年3月撤乡设镇,隶属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位于武平县东部,辖区面积137.6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9665人(2018年),辖20个行政村(2019年10月)。诞生了林宝树、林默涵等杰出人物。
历史沿革
武东,宋代属顺义里。
明时,属高泰里。
民国初,分设六甲区、中正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并为第七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设六甲乡、中正乡。
苏维埃时期,属武东区,有16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县苏维埃政府曾一度迁入境内陈坑村办公。
新中国建国后,先后划为第八区、武东区。
1955年11月,六甲片并入十方区,丰田片并入中堡区。
1958年4月,撤区分设六甲乡、丰田乡,同年11月成立和平公社(六甲)、东风公社(丰田)。
1960年5月,丰田并入中堡公社、六甲并入十方公社。
1965年,六甲、丰田合并为武东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武东公社,设立武东乡。
2014年3月,撤销武东乡设立武东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武东镇下辖20行政村:陈埔村、安丰村、丰田村、五坊村、川坊村、三峙村、炉坑村、袁田村、上畲村、远明村、四维村、黄埔村、东兴村、张畲村、美和村、六甲村、新东村、教文村、袁上村、袁下村。镇政府驻陈浦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东镇位于武平县东部,东邻上杭县湖洋镇,南接十方镇,西连城厢镇,北与永平乡中堡镇毗邻,距武平县城30千米,面积137.6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武东镇境内为丘陵地带,峰峦绵亘,丘陵面积5608公顷,占乡总面积的37.1%。天马寨顶主峰海拔1110.4米,为境内最高山峰。
气候
武东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乡所在地年均气温18.5℃,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300天。
水文
武东镇主要溪河有陈埔溪、山峙溪和丰田河。
自然资源
武东镇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地少人多,有耕地1971.27公顷,其中水田1730.06公顷,林业用地10060.2公顷,其中有林地9493.53公顷;森林覆盖率70%,木材蓄积量71.2万立方米,立竹量169.5万根。
人口
2017年,武东镇常住人口17760人。
2018年,武东镇户籍人口29665人。
经济
综述
1988年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副产品逐年增加。2000年,该乡工农业生产总产值1182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812万元,工业总产值3016万元,与1988年相比,分别增长5.08倍和2.09倍。
第一产业
粮食生产
武东镇以栽种双季稻为主,少数山村栽种中稻,水稻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80%以上,其他粮食作物有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为乡内杂粮,年播种面积一般在1060公顷以上,产量一般在2000吨。1990年开始,引进良种,推广栽培新技术,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2000年,稻谷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9.1%,产量占87.97%,杂粮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8.9%,产量仅占12.0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86.67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153.33公顷,粮食总产18061吨,平均每公顷产量4530公斤,总产比上年减少1282吨,但比1988年,分别增长43.14%和19.36%。
经济作物
武东镇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茶叶、油菜、甘蔗、烤烟、蔬菜、蕉芋等作物和柑橘、柿、枇杷、李、桃、梨等果树。1988年,烟叶生产由小规模种植发展为成片种植,种植85.6公顷,产量116吨,每公顷产量1350公斤。1991年,成立山地综合开发办,制订山地综合发展规划,把发展茶果列为重要项目,组织村民开山种果,把陈埔、袁田、四维、安丰、川坊、山峙、黄埔等村划为乡连片开发杂果生产基地,引种芙蓉李油柰等新品种。1993年,建立烤烟生产基地,种植烤烟341.67公顷,产量487吨、每公顷产4215公斤。1998年,调整种植结构,教文村划定2公顷耕地,作为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农村出现种菜专业户。
2000年,发展商品蔬菜,派出一批农民到山东寿光学习,引种夏阳白菜、玉豆、早秋甘蓝等品种,在各村试种,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15个、304公顷。该乡果园总面积465.13公顷,果品产量2927吨,山峙、炉坑、丰田、五坊、袁田、黄埔等行政村果园面积均在33.33公顷以上。茶园119.07公顷,产量37吨,梁峰茶、陈埔茶在当地享有盛名烤烟种植面积200公顷,产量270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72公顷,产量388吨;甘蔗种植面积10公顷,产量225吨;蔬菜种植面积780公顷,产量16650吨;果用瓜种植面积10公顷,产量120吨。
林业生产
1988年,完善多种形式的林业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创办一批股份制林场。1989年,开始实施省政府部署的“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至1991年,该乡造林更新面积373.33公顷,人工造林合格率100%,基本消灭宜林荒山。1994年,从广东英德引进优良菜竹—大头典竹在山峙试种,翌年在全乡逐步推广、建立5个6.67公顷以上大头典竹基地,后因大头典竹抗寒力差而逐渐萎缩。把产竹多的六甲、美和、东兴、张畲、新东、袁上、袁下7个行政村,划为乡毛竹生产基地,播种毛竹实生苗0.27公顷。1996年,武东乡林业站被福建省林业厅授予1995年度林业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开始,林业重点从以造林为主转到以森林管护为主,实行以乡(镇)为区域单位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至1999年,该乡12年累计造林更新面积648公顷,生产木材1.5万立方米毛竹20万根。2000年,造林更新面积87.2公顷,采伐木材1037立方米,毛竹1万根,产油桐籽45吨,茶油籽4吨,棕片4吨,松脂199吨,竹笋干3吨,香菇37吨,黑木耳6吨。
畜牧水产
武东镇农户普遍饲养猪、牛、兔、鸡、鸭等家禽家畜,只有少数农户养羊,规模小、饲养方法落后。水产除河鱼外,只有池塘放养家鱼。1988年,该乡水产品产量仅31.7吨,渔业产值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27%。此后,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同时在六甲水库开展化肥养鱼试点,畜牧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养殖业专业户。1995年,村民林生雄、王明汉,创办生猪养殖场。
2000年,林生雄引进杜络克、长白、大约克等种公猪3头,母猪18头。瘦肉型猪饲养在全乡推广试养。该乡存栏生猪2.4万头、牛5600头、羊200头、禽11万羽、兔9万只。畜牧业专业户12户,其中养猪专业户8户,养禽专业户4户。全年,肉类产量2737吨,禽蛋产量500吨。淡水养殖面积144.6公顷,水产品产量224吨。畜牧业产值2485万元,渔业产值217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8.20%和2.46%。
第二产业
乡村企业
1988年,武东工业硅厂建成投产,年生产结晶硅500吨。该乡共有各类企业206家从业人员495人。1990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压缩基建规模,调整产业结构结晶硅产品出口受阻,价格由7000元/吨下降为3000元/吨—4000元/吨,从出口创汇盈利企业变成停产半停产的亏损企业。1992年以后,乡村企业进行租赁、招标、拍卖等改革,陈埔—上杭湖洋寨背公路修通后,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沿线相继办起竹制品加工厂、铸钢厂等20多家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乡办武东工业硅厂转产铁合金,随之更名为武东铁合金厂,建成年产锰铁1500吨的生产线。原工业硅厂从1988~1995年共生产结晶硅1200吨,实现工业产值734.5万元,出口创汇684万元。1996年以后,又先后建办机砖厂、煤球厂、小水电等企业。2000年,该乡有各类企业713家,从业人员1438人。企业总产值8175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690家,创产值5345万元,占全乡企业总产值的65.38%,农村工业总产值3016万元,比1988年增长23倍。
水利水电
1988年开始,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几经整修,相继修建六甲水库灌区十方干渠混凝土防渗渠道标准化,六甲水库、丰岭附坝聚氯乙稀土工膜防渗加固等水利工程。同时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000年,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23处,有效灌溉面积1384.1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0.22%,其中机灌面积11.67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07.07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0.59%和56.16%。
1988年,有小电站4座,装机625千瓦。1992年,对大坑尾电站进行技改,技改后装机容量235千瓦,比技改前增加160千瓦。1993年,黄埔、贡里、袁下等水电站相继建成。1999年,并入县电网,电网同价工作在部分村开始实施。2000年,全乡有小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2300千瓦,100%自然村用上电,电网改造村数达15个。
2018年,武东镇有工业企业3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
第三产业
2018年,武东镇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武东镇内原中小学校舍多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瓦屋面建筑。1990年开始,全乡掀起集资办学高潮,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逐年增多。1994年以后,建办炉坑小学思美楼、安丰小学、五坊小学希望工程。2000年,有初级中学3所,班级41个,在校学生2002人;完小14所,初小6所,班级135个,在校学生3252人;幼儿园18所。幼儿班24个,在园幼儿597人。教职员工367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88人,幼儿教师(含民办)27人。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2万平方米,其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学校购置教学设备费用总计27万元,其中购置电脑102台,彩色电视机14台,投影仪33台,学校图书藏书6.5万册。
科学技术
1990年,乡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工作重点是抓应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先后引进和推广泰国香丝、技优香、技优63、郁金香米、佳禾6号等水稻新品种,比常规品种每公顷增1800公斤—2250公斤左右。至1994年,该乡基本实现优质稻种植。1995年,引进烤烟岩烟97,在陈埔村莲塘迳自然村进行包衣种籽营养袋育苗及连片种植8.15公顷,平均每公顷增583.5公斤。1996年,湿润育秧改为旱育秧。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是年,武东乡农技站和武东乡政府先后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闽西山区水稻高产综合技术开发二等奖;省人事厅、省科委、省农业厅引进国外智力成果—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推广科技三等奖。1998年,水稻手工插秧改为水稻抛秧。2000年,抛秧面积扩大到1333.33公顷,占水稻总面积84%;80%以上青年农民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全乡拥有农、工、医科技人员205人。其中有技术职称人员17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83%,具有相当于工程师级科技人员1人,其中农艺师1人,主治医师2人;相当于助理工程师级科技人员67人,其中助理农艺师27人,助理工程师40人,医师(护师)11人;相当于技术员级科技人员30人,其中农技员20人,技术员10人;医(护)士72人。
文化体育
1988年,民间娱乐有山歌、船灯、舞龙、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上演。1990年,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1992年,该乡第一座卫星地面电视收转站在陈埔建成,收看中央一、二套节目。1993年,装调频广播2000余只,广播通村率达80%。1995年,乡有线电视开播,乡直单位和乡所在地农户开通闭路电视。次年,陈埔、四维、五坊、川坊、炉坑、美和、袁上7个行政村相继安装有线电视差转机,同年乡党委、政府为了使群众看好戏,在市场上用屠宰板拼合起来作舞台供剧团演出,从而出现“屠桌板上搭舞台”的动人景象。2000年,乡宣传文化中心改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比原来扩大50平方米。至年底,全乡电视卫星地面收转站(台)1座,电视差转机(台)18座。电视覆盖率为100%。各中学均有篮球场,排球场;各小学有篮球场,跳远、爬竿、跳绳等简易体育设施。
历史文化
文学创作
清雍正初年开始流行于闽粤赣客家地区的《一年使用杂字》(又名《元初一》,武东林宝树作)就是用武东话创作的。《年初一》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客家地区生动丰富的民俗画卷,它以韵文的形式,叙述了客家人民节日喜庆、丧葬哀悼、农事耕作、商业贸易,以及各类手工业的生产状况,它全文四千八百多字,所收单字近三千个,均为农村应用文常用字词,它用客家话吟诵,明白如话,而又趣味盎然,它保留的许多词汇,为后人研究客家方言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年初一》又是客家群众的训蒙读物,它为那些上不起学的农村青少年,提供了明白易懂的读书教材,直到现在许多老人仍口耳相传,出口成诵,对客家地区的文化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人物
林宝树
林宝树(1673-1721),字光阶,号梁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在闽西武平县袁畲白泥田村,23岁成了秀才,26岁赴省城考中了举人,被家乡人民誉为“客家陶渊明”,创作有《年初一》(又名《一年使用杂字》),全文四千八百多字,所收单字近三千个,均为农村应用文常用字词,它用客家话吟诵,明白如话,而又趣味盎然,它保留的许多词汇,为后人研究客家方言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年初一》又是客家群众的训蒙读物,它为那些上不起学的农村青少年,提供了明白易懂的读书教材,直到现在许多老人仍口耳相传,出口成诵,对客家地区的文化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林默涵
林默涵(1913-2008),原名林烈,福建省武平县人。1928年求学时接受革命思想影响,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是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家、艺术教育家。
参考资料
武东镇.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09: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