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虚子令
词牌名
步虚子令,词牌名。此调源于道教音乐步虚韵。其定格为双调五十七字,前段六句四平韵,后段七句三平韵。代表作有《步虚子令·碧云笼晓海波闲》等。
体裁沿革
步虚子令,词牌名。此调见于《钦定词谱》卷十二,《词律》未收,《词律补遗》列录。它源于道教音乐步虚韵。步虚:犹“飞升”,形容道士在醮坛上讽诵经书时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如众仙缥缈步行虚空,故名。子:“曲子”的省称,即小曲的意思。令:唐宋杂曲的一种体制,源自酒令而来,唐代惯以流行小曲来作酒令,所以又称为“歌令”“令曲”“令章”“令词”等,体制较为简短。“步虚子令”调名本意即为以令曲的形式歌咏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诵经如神仙缥缈轻举之态的小曲。
“步虚子令”词调乐曲源于产生于三国时代的古乐曲《步虚子》,《步虚子》原称《步虚》,是一支道教歌曲。其配词即《步虚词》。《唐词纪》将苏郁、刘禹锡、施肩吾、高骈、司空图的《步虚词》收录为“唐词”。任半塘唐声诗》谓:“自唐代道家与俗家竞唱《步虚》后,其辞乃由齐言渐入杂言,此项杂言调在唐仍曰《步虚歌》,在宋已另创《步虚子令》,并曾流入高丽,亦有入《望江南》或《西江月》等调者。”
宋代《步虚子令》,用作宫廷宴飨,并在宋徽宗时作为“五羊仙乐”队舞的一部分赐予高丽。据《高史丽·乐志二》“五羊仙”条载,《五羊仙》是由乐官、妓、“王母”妓、引人、竹竿子、奉旌节等人组成的舞队,演出节次主要有四:其一,奏《五云开瑞朝引子》,进口号致语;其二,奏《五云开瑞朝引子》《万叶炽瑶图令(慢)》《嗺子令》《中腔令》等曲,各有舞,舞讫,唱《步虚子令》“碧烟笼晓”词;其三,奏《步虚子令(中腔)》、《中腔令》、《破字令》等曲,各有舞,舞讫,唱《破字令》“缥缈三山”词;其四,奏《中腔令》,进口号致语。
步虚词本为五言,行仪时的乐舞配合要求为“安徐雅步,审整庠序,执板当心内视,注念玄真,心形同丹合”,整个行仪过程需表现出一种安闲优哉的景象。入杂言《步虚子令》词后舞蹈方式变得更为繁复,有乐妓扮演王母,有持竹竿、旌节等的组合队舞,节奏更欢快。词文内容也由步虚词原本的颂道体玄变为宴饮升平之颂辞。《高丽史》中所载词调名中之“令”“慢”多指歌之法,此词调当是将齐言步虚词声韵节奏加快,并添加衬字音节改编而成,故名为“步虚子令”。
格律说明
“步虚子令”词调定格:两段五十七字。前段六句,四平韵;后段七句,三平韵。此调以《高丽史·乐志》无名氏词《步虚子令·碧云笼晓海波闲》为代表。清陈廷敬王奕清等《钦定词谱》注云:“此宋赐高丽乐中《五羊仙》舞队曲也,采以备体。”
格律对照
格律对照例词:《步虚子令·碧云笼晓海波闲》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碧云笼晓海波闲,江上数峰寒。佩环声里,异香飘落人间。弭绛节,五云端。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宛然共指嘉禾瑞,开一笑,破朱颜。九重晓关,望中三祝高天。万万载,对南山。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格律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作品
宋·无名氏《步虚子令·碧云笼晓海波闲》
现代·王政佳《步虚子令·汤子》
现代·秦鸿《步虚子令·若无还有与谁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5 18:45
目录
概述
体裁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