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难知
王好古创作的医论作品
《此事难知》,医论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虽然全书融合了王好古的学术见解,但是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现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种刻本,《医统正脉》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上、下二卷、附录三部分,共载专题论述104篇。上卷主要论述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六淫所犯,辨证要点,五经(缺厥阳经)证治有关问题,其中伤寒内容最多;下卷广泛涉及《内经》、《难经》,脉法、针灸等有关问题,常附图表以助述;“附录”主要为病证诊治法内容。
全书主要围绕伤寒五经证的有关问题如“太阳六传”、“入阴者可下”、“妇人经病”等作了详细阐发,某些见解有独到之处。如认为气病在表,误用血药,无伤,为安血而益阴;反之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等,则有害,因易致泻肺而损阴。既强调治病求本,又主张分别病情采用不同治法,如提出初治之道,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又宜宽缓,三法各有主证、应用法。
作者简介
王好古,金元时代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博通经史,尤精医术。其学宗张元素及李东垣,与李东垣为同时代人,并宗张元素,一说王氏先后师事张、李。先后任赵州医学教授兼管提举内医学。著作甚丰,涉猎范围亦广,如《医垒元戎》十二卷,包括伤寒及杂证,并以十二经为纲,主张治病须脉证互参,始可处方。又有《阴证略例》,有论述伤寒阴证之论方,颇为详备。此外,尚有《此事难知》、《汤液本草》、《癍疹论》、《伊尹汤液广为大法》等,均行于世。其《伤寒辨惑论》、《仲景详辨》、《光明论》等,则未见行世。
目录
卷上
医之可法
自伏羲神农黄帝而下.名医虽多所可学人有几人哉.至于华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针术非不神也后人安得而效之.非岐伯之圣经.雷公之炮炙伊芳贽之汤液.箕子之洪范.越人之问难仲景之伤寒.叔和之脉诀.士安之甲乙.启玄子之传注.钱仲阳之论议.皆其活法.所可学人.岂千方万论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间德高行远奇才异士.与夫居缙绅隐草莽者.然有一法一节之可观.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岂予好辩哉.欲使学人观此数圣贤.而知所可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广览泛涉.自以为多学而用之无益者.岂其知本.
或问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少阳俱会于首然六阳会于首者亦有阴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阳也.五脏者五阴也.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是五阴也.又有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是六阴也.耳者肾也.复能听声.声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复能闻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轮.通贯五脏.口为脾脾为坤土.主静而不动.故无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与督脉.共计十三阴也.脑为诸体之会即海也肾主之.是为十四阴矣.
经脉终始
寅手太阴肺.始于中焦终于大指内廉出其端.
卯手阳明大肠.始于大指次指之端.终于上侠鼻孔辰足阳明胃.始于鼻交 中.终于入大指间出其端.巳足太阴脾.始于大指之端.终于注心中.
午手少阴心.始于心中.终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未手太阳小肠.始于小指之端.终于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申足太阳膀胱.始于目内 .终于小指外侧出其端酉足少阴肾.始于小指之下.终于注胸中.
戌手厥阴心包.始于胸中.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阳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终于至目锐 子足少阴胆.始于目锐 .终于小指次指循大指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阴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终于注肺中.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是下能趋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为和.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泽通气.故气寄于辛.用于寅平旦始从中焦注循天之纪左旋至丑而终.昼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则妇随.血随气而上行.殊不见润下之意.经云.气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书云.水日润下.如何说得.从气之血.有不行之体如百川右行东至于海请示.
日用
复临泰壮 干 . 遁否观剥坤二六.青白正分开与辟. 赤黑往来通道路.泰即居艮否居坤. 干作天门巽地户.气终于丑始于寅. 血谛辛阴从下去.丙潜壬内却从高. 顺至乙穴还上注.妇随夫唱几曾停. 万派千流无暂住.血气包含六子中. 昼夜行流五十度.食时骸理敬修行. 玄府身周匀闭拒.排山倒海毒非常. 撩鼻捻髭心不怖.天长地久太虚持. 不亏八一元来数.休说乘虚谩履空. 嬴取康宁三六足.知之非难行之难. 造次颠沛宜常虑.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横卧于东南西北者.自然之势也血气营运故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曰冯乎.曰大气举之也.是地如卯黄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易曰.坤浓载物德.合无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卯焉.故人首之上.为天之天.足之下为地之天.人之浮于地之上.如地之浮于太虚之中也.地之西始于寅终于丑.血之东根于辛纳于乙.相随往来不息.独缺于干巽.为天地之门户也.启玄子云.戊土属干.巳土属巽.遁甲曰.六戊为天门.六巳为地户.此之谓也.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气周流于十二经.总包六子于其中.六气五行是也.无形者包有形.而天总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气随之.百川并进而东血随之.
问脾寄于坤如何是损至第三若从脾为第二从肾为第四请言脾数
答曰.脾虽寄于坤.实用于巳.从上肺心.从下肾肝.脾中得三数也.如气寄于辛而用于寅.包络三焦.寄于丑而用.于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明经络之数有几
答曰.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思.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晨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问三焦有几
答曰.手少阳者.主三焦之气也.灵枢经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证.入络膀胱约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问脏腑有几
答曰.肝心脾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兼三焦.为六腑.计之十二矣.故包则为一府矣.是为十三矣.经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者.若沃以汤注云膀胱胞内居之.内外二境图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为十三脏腑矣.
伤寒之源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水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伤寒之源如此四气调神论曰.运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广成子云无劳汝形.无摇汝精.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注云.冬不按跷.精气伏藏.阳不妄升.故春不病温.又经云.不妄作劳.又云不知持满又云水冰地折.无扰乎阳.又云.无泄皮肤.使气丞夺.启玄子云.肾水旺于冬.故行夏令.则肾气伤.春木旺而水废.故病于春也.逆冬则伤肾.故少气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为温病.夏为热.长夏为大热病.其变随乎时而已.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伤于寒者.冬行秋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亏矣水既已亏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过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为温病.使民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惟房室劳伤.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为温病.所以不病于冬.而病于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复行于春.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房室劳伤.辛苦之人.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当春之月.时强木长无以滋生化之源.故为温病耳.故君子周密于冬.少阴得藏于内腠理以闭拒之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时阳气俱伏于九泉之下.人之阳气俱藏于一肾之中.人能不扰乎肾.则六阳安静于内.内既得以安.外无自而入矣.此伤寒之源.非天之伤人.乃人自伤也.伤于寒者皆为病热.为伤寒气乃热病之总称.故曰伤寒.知寒受热邪明矣.六阴用事于冬.阳气在内周密闭藏可矣.反劳动之.而泄于外.时热已伤于水矣.至春之时.木当发生阳已外泄.孰为鼓舞.肾水内竭.孰为滋养.此两者同为生化之源.源既已绝.水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独有热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矣.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木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在天为风.风者无形之清气也.当春之时发为温令.反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严冬之令也.以是知水为大过矣.水既太过.金肃愈□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也.所胜者乘之.则木虚明矣故经曰.从后来者为虚邪.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 而为飧泄也.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其湿令当权.故飧泄之候发之于夏也.若当春之时.木不发生.
温令未显.止行冬令.是谓伤卫.以其阳气不出地之外也.当以麻黄汤发之.麻黄味苦.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也.故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出津液为汗也.若春木已生.温令已显.阳气出于地之上.寒再至而复折之当以轻发之.谓已得少阳之气.不必用麻黄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所以病发于夏者.以其木绝于夏.而土旺于长夏.湿本有夏行之体.故飧泄于夏也.不病于春者.以其春时风虽有伤.木实当权.故飧泄不病于木之时.而发于湿之分也.经曰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不胜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谓也.
夏伤于暑秋必痃疟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湿土也.君火持权不与之子.暑湿之令不行也.湿令不行.则土亏矣所胜妄行木气太过.少阳旺也.所生者受病则肺金不足.所不胜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为相火.水入于土.则水火相干.而阴阳交争.故为寒热.兼木气终见三焦.是二少阳相合也.少阳在湿土之分.故为寒热.肺金不足洒淅寒热此皆往来未定之气也.故为 疟.久而不愈疟不发于夏而发于秋者.以湿热在酉之分.方得其权.故发于大暑以后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于肺.故肺气逆而为咳.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同.得动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已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有三)焦之舍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痰困. 而动于脾之湿也.是以咳嗽有声有痰咳嗽不发于秋.而发于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肺不咳嗽于秋.而咳嗽于冬也.咳嗽者.气逆行上也气上行而逆.故面目发微肿.极则身体皆肿.变为水气.
故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又曰.诸气郁.皆属肺金此之谓也.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辞理皆顺时字伤令字也.独秋伤于湿.作令字伤时字.读者不疑也.此四者皆无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从后至.言岁之主气.各差其分而为病.一定之法也.若说秋字伤湿字.其文与上三句相通.其理与法不相通大抵理与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为得之矣故曰.春伤于风说作人为风所伤非也.若是则止当头痛恶风自汗何以言夏为飧泄哉.今言春伤于风.即是时伤令也明矣.经云.东方来者为婴儿风其伤人也外在于筋.内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伤.谓之肝风.用此二句.以较前文.则辞理自通矣.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人
大羌活汤
清气为荣
浊气为卫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
格则吐逆九窍五脏
关则不便下窍六腑
三阳气血多少
气血之体
辨表里中三证
辨阴阳二证
辨表伤阴阳二证
辨内外伤
辨伤寒言足经不言手经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
太阳六传
太阳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头痛
治三阳则不可越经
问桂枝汤发字
太阳禁忌不可犯
太阳证当汗
太阳证不当汗
当汗而不汗生黄
当汗而发汗过多成痉
不当汗而汗成畜血
血证见血自愈
知可解
知不可解
脉知可解不可解
易老解利法
当汗而下之成协热利
太阳一下有八变
里传表
伤寒杂证误下变有轻重
五苓散为下药
当服不服则生何证
不当服服之则生何证
酒毒小便赤涩宜五苓散
五苓散以泻湿热火土入水
表之里药
里之表药
加减凉膈退六经热
阳明证
下卷
前后虚实图
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
难经仲景合而为一
仲景叔和合而为一
表里所当汗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难经沉汗而浮下
伤寒入里见标脉则生
杂病出表见标脉则死
察色脉以定吉凶
弦有浮沉
针经
相合脉经
四正脉伤图
脉当有神
治病必当求责
更有手足经.或一经非本家病而自他经流入者.亦当求责
治病必求其本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痛随利减
抑本
虚实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素问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汤液之图
素问五脏疟证汤液之图
治当顺时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之图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
问寒病服热药
疾有自误
病有变怪
喘论(此论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桔梗枳壳汤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
三法五治论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属.衰于戌金之属.衰于辰.是也
面部形色之图
天元图
地元图
人元例
阴阳例
配合例
子母例
兄妹例
接经
平经说象(七十九难)
拔源例
接经补遗
天元图
地元图
大接经从阳引阴
大接经从阴引阳
诸经头痛
大头痛论
有六经发渴.各随经药治之
问三焦有几(血海异同)
许先生论关中梁宽甫证
论史副使病证
后序
参考资料
此事难知.中医宝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22:2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