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十六臣》是王丰明的作品。
明朝是一个易于被人误解和遗忘的朝代。其实,它是自
北宋以后惟一一个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汉族政权,上继唐宋风采,下开
康乾盛世,延续了近三百年的统治,诞生了无数的传奇人物。明代的历史进程常常因这些传奇人物而发生改变。作者凭借多年的史学素养,秉承“正说历史”的精神,为我们讲述十六位明代人物的传奇一生,从中亦可透视明代纷繁复杂而又活泼生动的历史画面。
本书讲述对象是明朝的十六个“臣”。中华书局倡导的“正说历史”在图书市场上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作为作者,我希望这个品牌能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和眷爱;作为史学工作者,我同样能体会人们对于“历史真实”的渴求。因此,我尽可能地说有根据的话,并尽可能真实地摹写我心目中的“明朝十六臣”的神貌。
明代的历史很长,从1368年朱元璋立国到1644年崇祯皇帝在景山自杀,共计二百七十六年。其间,科举制度源源不断地为明朝皇帝们提供统治人才。选拔举人的乡试,在两京、十三布政司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举人们,无论后来是否通过次年的会试并成为进士,都很少有完全闲居在家的。他们与从另外一些途径进入仕途的人,构成了明朝近三百年统治的社会基础中最坚实的部分。
十六臣各有自己的特点。
刘基是精通天文的谋臣,其神话般的地位多是后世捧出来的;
徐达是忠武的大将军,功业盖世,其子女却卷入了政治风波,有的竟死于非命;
方孝孺是迂阔、节义的书生,遭受十族惨剧,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死的声名;
姚广孝是和尚与政客的混合体,做成了大事业,却遭到老友和亲姐的唾弃;
杨士奇是辅佐出“仁宣盛世”的政治家,却因晚年因循守旧而遭人讥讽;
况钟是《十五贯》中所塑造的清官,但十五贯一案却不是历史上的真实;
于谦以一介文臣领导了
北京保卫战,却成为一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
王守仁是富有军事才能的大思想家,也是推动明代文学趋向个性解放的人物;
严嵩是柔媚顺上的内阁大学士,但他的诗文却属一流,晚年更因溺信恶子而下场凄凉,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胡宗宪是东南平倭的功臣,却因品行惹下非议,死于牢狱;
海瑞是“古怪的模范官僚”,被人孤立,倒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升迁;
张居正是“善于谋国,拙于保身”的改革家,对小皇帝尽心辅佐,不料祸发身后;
戚继光是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晚年却只能靠回忆排遣寂寞;
李贽是正统官僚眼里的叛逆,是有真性情的思想者,身后却遭到包括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在内的几乎一致的痛骂;
袁崇焕是捍卫明代边疆的最后一位能臣,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家人的刑场上,奇冤难雪;
吴三桂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但其早年竟有一段“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人生传奇,传颂一时。这些人,无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他们的举止行为在明代历史上都留下了非常深远的痕迹。历史常常因他们而发生转向。
从制度上看,明代政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皇帝。《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说:“明朝的皇帝是权力结构的拱顶石,没有他们,政府的权力就不能运转。”照此看来,臣僚们的任务仅仅是照着皇帝的意思去服从就行了。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却并不是这样简单:臣僚们可以利用皇帝的专制威权,来按自己的意思处理政事,例如张居正;对于主要做地方官的,他们同样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为百姓办实事,赢得好评,例如况钟和海瑞;对于主要兴趣在官场之外的,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一批批的学者和平民,例如李贽。总之,在专制皇权占据着至高无上地位的政治结构中,臣僚们依旧可以发挥他们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艺才能。也正是有了他们,明代历史才会显得斑驳多彩,波澜起伏。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我们可以在对历史人物的阅读中感受动荡不安的政局,感受雄阔、清廉、勇敢、偏激、欺诈等人性的优点和缺点,在感受中接受,排斥,感叹,或者厌恶。于是,原本离我们很远的历史,或许就离我们很近了。如果这本小书能让读者朋友们感受到明代历史人物的丰富多姿,那就足够让作者感到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