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在访非期间提出并于中共十八大以后确立的治国方针理论。
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对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们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
理论含义
十九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几句话呈现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体现了一个责任大国的襟怀。报告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未来国际地位和作用的战略谋划,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对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尤其是做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结合,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营造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继承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段中提出,并对正确义利观的主要内容作出了全面的论述和阐释,代表着习近平治国理政、处理内政外交各种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解决利益纷争,追求和谐共赢的精湛智慧和价值理念,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概况和全面阐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以义制利”,体现了历代思想家对“义”与“利”的理性思考,正确的义利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伦理思想,以重义轻利为基础,是立身处世的终极追求,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道德准则。这一文化精神传承至今,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重视道义与责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鲜明特色。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援助不断增强,如此义举,充分说明中国外交注重和维护的不是一己之利,而是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外交往始终坚持和发展“正确的义利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世界上少数国家日子过得好,不如大部分国家日子都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推动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反对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霸权主义,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担当精神。命运共同体是正确的义利观的一个基本价值视角和伦理判断,包含着在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构架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共同的利益。
正确义利观主张超越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等思维方式,在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构架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幸福。同时形成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道义追求。当前,世界各国利益交织愈来愈密切,各种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等全球性利益问题日显突出,世界越来越成为命运相连的“地球村”,正确义利观从人类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这一伦理价值理念出发,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性,并主张以此来引领国际社会的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洞悉和科学总结判断,为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构建和平发展、共生共赢的国际新格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提出意义
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弘扬正确义利观既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深受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积淀成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王毅外长概括道:“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的政治哲学,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兼爱非攻、亲仁善邻的和平志向,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待人之道,这些文化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外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①正确义利观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将始终坚持公道正义、互利共赢的理念,在国际交往中做到见利思义,必要时舍利取义。
同时,正确义利观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只有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结合,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才能为我国和平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进一步营造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义利观思想的提出,顺应当今世界发展之大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已然成为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国,中国的身份和作用引发全世界的关切。“提出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国家身份定位的时代要求,是对‘中国是什么力量中国怎样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
第一,提出正确义利观,体现了中国是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负责任大国。长期以来,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零和博弈一直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关系的主要特色,这种你输我赢的竞争给世界长久和平添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适和防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在这种情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出了建设“负责任大国”的论述,并在此后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全球性挑战不断涌现,世界各国越来越难以单独应对,这就要求各国“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③。因此,在外交工作中践行正确义利观,进一步表明中国是世界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
第二,提出正确义利观,表明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并永远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身份和立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随着国力日益增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也不断遭受质疑。对此中国政府反复强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更重要的是,中国曾历经苦难,对发展中国家的遭遇感同身受,在自身发展起来之后,更应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今后无论中国如何发展,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为世界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是中国赢得发展中国家支持和信任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得道多助的立国之基。
第三,提出正确义利观,有力反驳了西方渲染中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随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大肆炒作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指责中国置非洲人民的福利不顾,掠夺当地的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对此,中国领导人以实际行动予以有力反击。十八大以来,我国多位领导人多次访问非洲和拉美,生动诠释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义利观,提供大量援助,签订诸多涉及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合作协议和项目。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切实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对其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帮助各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所言:“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①正确义利观已成为中国政府证明自身、回击西方歪曲批判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