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其它各系统病变亦常发生呕吐,甚至造成失水、酸碱平衡失调等严重后果。因此,及时治疗呕吐对于缩短病程,恢复健康有一定作用。
概念
运用止吐药缓解或制止呕吐的症状的治疗方法。
解读
临床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呕与吐常同时并见,故合称为呕吐。
引起呕吐的原因繁多,且呕吐在某些时候又是人体排出胃内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因此,治疗呕吐时应同时重视病因治疗,不可单纯止呕。
某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止呕止吐作用,但单用时较少,-般都是配入复方中应用,根据引起呕吐的病因不同,选择各所擅长的中药。
中医应用
1、常用止(呕)吐中药
祖国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因此,六淫之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多种病变侵犯于胃,皆可发生呕吐。治呕当分虚实寒热,辨证论治,但选方用药甚为重要。有止呕作用的中药散见于有关著作的各个章节。今搜集常用止呕药,总结如下:
(1)藿香:辛、微温。功能和中止呕,芳香化浊。用量:3-9克。
(2)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暖肺祛痰。用量:3-9克。
注意事项:生姜口服吸收后经肾脏排泄,若剂量过大还可能刺激肾脏发炎,故用量不宜过大。
(3)干姜:大辛,大热。功能回阳救逆,温中止泻,温肺化痰,温经止血。干姜没有直接止呕作用,借其温中之功以止呕而治胃寒呕逆。用量:3-12克。
(4)高良姜:辛,热。功能温中止痛,健胃止呕。高良姜温中止呕而治胃寒呕逆。其止呕作用与生姜相当,但较干姜为强。用量:3-9克。
(5)竹茹:甘,微寒。清热止呕,化痰开郁以止呕,治胃热呕吐而兼有痰郁者更佳。用量:3-9克。
(6)半夏:辛,温,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量:3-9克。
注意事项:反乌头。
(7)丁香:辛,温。温中止呕,温肾助阳,较长于止呕。
(8)吴茱萸:辛,苦,热。能温中止呕,理气止痛。用量:3-9克。
(9)代赭石:苦,寒。平肝潜阳,又能止呕。尤宜于因肝胃气逆而致之呕吐。用量:9-30克。
(10)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借其理气健脾之功以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呕吐。用量:3-9克。
(11)柿蒂:苦,涩,平。是治疗呃逆的专药,也可止呕吐。用量:3-9克。
(12)伏龙肝(灶心土):辛,微温。功能止呕止血。用量:15-30克
(13)香薷:辛,微温。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以其祛暑化湿作用而止呕。用量:3-9克。
(14)白豆蔻:辛,温。能下气止呕,温中化湿。用量:3-6克,散剂1.5-3克。
(15)砂仁:辛,温。调气温中,化湿健脾。其性效主治与白豆蔻相似。
(16)草豆蔻(草蔻):辛,温。功能健脾燥湿,温中止呕。用量:3-6克,入丸、散酌减。
(17)苍术:辛,苦,温。其气香辛烈,性温而燥,用治脾为湿困,运化失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烦闷呕恶者。用量3~9克。
(18)黄连:苦,寒。以其清热燥湿之功对胃肠湿热所致之呕吐有特效。用量:2-5克。
(19)木瓜:酸,温。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以治霍乱吐泻。用量:3-9克。
(20)乌梅:酸,平。可敛肺,涩肠止泻,又能止呕。止呕主要用于蛔虫为患所致之呕吐,乌梅能防止常山所致之呕吐。用量:3-9克。
(21)沉香:辛、苦、温。功能降气,温中暖肾。用量:0.9-3克。
(22)芦根:甘、寒。清肺胃热邪,生津止渴而治胃热呕吐兼有伤津口渴者。用量:6-30克,鲜品60-120克。
(23)枇杷叶;苦、平。清热止渴,和胃止呕。用量6-12克。
(24)旋复花(复花):辛,苦,咸,微温。止咳祛痰,降气止呕。用量:3-9克。
(25)紫苏:辛、温。功能发表散寒,理气和中,多用于感冒而兼有呕吐者。用量:3-9克。
(26)槟榔(玉片):辛、苦、温。其功用除以驱绦虫、消胀满为主外,尚能防止常山所致之呕吐。用量:6-18克。
2、常用止(呕)吐方剂:
(1)外邪犯胃所致呕吐,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藿香、甘草(炙)。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2)饮食停滞所致呕吐,用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3)痰饮停胃所致呕吐者,用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合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减。
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水煎,分两次服。功能和胃化饮,降逆止呕。
桂苓甘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水煎,去滓,分3次服。功能健脾渗湿,温化痰饮。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近代也用于耳源性眩晕。
(4)肝气犯胃所致呕吐,用四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组成:又名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半夏、茯苓、紫苏叶、厚朴。
用法: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行气散结,化痰降逆。
主治:治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炙脔,或中脘痞满不舒,痰盛气急,呕逆恶心,及妇人恶阻等。
(5)脾胃气虚所致呕吐,用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生姜。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6)脾胃阳虚所致呕吐者,用理中汤(理中丸做汤剂《伤寒论》)加减。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
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7)胃阴不足所致呕吐者,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
组成: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3、呕吐的外治法
(1)生姜、半夏各等份,共炒热,布包熨胃脘、脐中及脐下等处。适用于胃寒呕吐。
(2)酒炒白芍、胡椒、葱白。将白芍、胡椒共研为末,葱白与上药共捣成膏,贴于上脘,每日1次,治寒湿呕吐。
(3)吴茱萸,研细末,姜汁调糊,敷中脘,治寒性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