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争霸,魏、蜀、吴三国鼎立。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随后便定下北伐的大计。蜀汉地处西南地区,当时西南地区酋长孟获不想归顺,率领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君主刘禅说:“如果想要北伐没有后顾之忧,就必须先保证西南大后方的安定。”刘禅非常同意,决定任命诸葛亮为统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并在金沙江附近佯败,孟获不知有诈,遭遇埋伏,兵败被擒。擒住孟获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继续乘胜追击攻打西南联军。诸葛亮知道孟获与西南各个部族关系都很好,如果杀掉孟获,难免让他们心怀怨恨,依然达不到安定后方的目的;但如果能让孟获主动投降,真心臣服于蜀汉,就能真正地解决蜀汉的后顾之忧。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决定释放孟获。孟获扬言下次一定能击败诸葛亮,他回营之后坚守金沙江南岸,修建军事工程防止蜀军过河。诸葛亮让一部分战士坚守金沙江,和孟获军队隔江相望迷惑他们,同时派遣精锐绕到下游过河登陆,趁孟获没有准备,将其第二次抓回蜀军大营。诸葛亮再擒孟获,但孟获仍不服,于是诸葛亮再次释放了他。从此之后,孟获用了很多方法试图击败蜀军,但都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诸葛亮又先后抓住了孟获四次,但都毫无条件地将其释放了。最后一次,诸葛亮用计火烧了孟获军队的藤甲兵,又一次擒住了孟获。孟获终于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行为所感动,为了感谢诸葛亮的不杀之恩,孟获表示绝对不会再对抗蜀国了。从此,蜀国后方安定,诸葛亮真正开始他的北伐大计。
欲擒故纵的本质是蓄势待发,以使进攻效果最大化的策略。一般来讲,欲擒故纵策略的适用对象往往是那种虚荣心强、傲慢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这一计的核心在于“松手”与“下手”,主要是利用对手的贪婪和自负的性格特点诱其上钩,然后请君入瓮,从而“擒”之。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便有可能弄巧成拙。同时要准确把握“纵”的尺度,以免“纵”之过度导致“放虎归山”。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旦发现对手有“松手”的迹象,便要高度警惕,以免被小利所诱,因小失大。为了俘获一个人,要让他从心里臣服,就必须先故意让对方放松警惕,对其示好,在其受到感化之后,心悦诚服,就会更好地控制他。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