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通,
欧阳询第四子。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尚年幼,母亲徐氏抚养至殷,盼子继承父业。欧阳询书手迹,散在民间,家藏无几,徐氏不惜重价购回若干。欧阳通朝夕临摹,书法大进。
初拜
兰台郎,迁中书舍人。母亲徐氏病故,通居丧
尽哀,时论称有唐60年来,朝官中居丧最严谨者。后迁怀州刺史、卫尉卿。累迁殿中监、
兵部尚书、太常卿、
刑部侍郎、
金紫光禄大夫。封渤海子、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中国历代宰相志》)为相月余,武后欲废中宗,册立
武承嗣为太子,通与
岑长倩等泣谏,进折邪之说,请立
睿宗为太子。言甚切,忤逆
武则天。
天授二年(691),为来俊臣陷害下狱,五毒备至,终无异词。来俊臣只好对岑长倩长子岑灵源用刑,诬欧阳通、
格辅元等数十人谋反,“皆陷以同反之罪,并
诛死”。神龙元年,诏追复官;还家产,立庙祀之,并荫一子官继嗣。
欧阳通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
兔毫,犀象骨做管。碑刻有《道因法师碑》及《泉南生墓志》。时人称其父子书法为“大小欧阳体”。今长沙市望城县书堂山下,尚有其父子读书习字处遗迹。
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仪凤中,累迁
中书舍人。
丁母忧,居丧过礼。起复本官,每入朝,必徒跣至皇城门外。直宿在省,则席地藉藁。非公事不言,亦未尝启齿。归家必衣缞绖,号恸无恒。自武德已来,起复后而能哀戚合礼者,无与通比。年凶未葬,四年居庐不释服,家人冬月密以毡絮置所眠席下,通觉,大怒,遽令彻之。
据《
旧唐书》载欧阳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 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由此可见,欧阳通的书法渊源家法,尽学父书,《
述书赋》有“
继美”之誉,并赞之曰:“父掌礼邦,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通对自己的书法亦很自负,特别是对
文房四宝特别讲究,张主鷟《
朝野佥载》谓其:“常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复以秋
兔毫。松以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坚薄白滑者,乃书之。” 其书流传其代表作有《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铭》。
欧阳通的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
瘦硬,更挺劲,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十分浓重的隶意,这就成为他楷书的一种特色,这种锋棱的捺在书法术语中称为“批法”刘苫载《
书概》谓:“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
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正由欧阳通善用仰势、背势和锋棱之势,故能给人的一种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
明
王世贞其书曰:“《道因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
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但锋芒棱角太露既促成了他的书法特色,也成为历代评论家的众矢之的,
杨士奇批评他的字“少含蓄之趣”,《
书断》谰其书“瘦怯于佼”这与当时时代惟“君子藏器”的审美观念有关,事实上书法艺术的负格当注重于阴阳的某一方面时,势必忽略了另一方面,不管如何欧阳通的楷书矩矱森严,笔力清劲,
结字雅正,意度飘逸,乃不失为一代名家。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
李俨撰,欧阳通书,现收藏於
西安碑林。碑全文楷书,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高312厘米,宽103厘米。为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建。碑文完整无缺,碑头雕作螭首,碑额处雕饰佛瞰,瞰下横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
欧阳通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
瘦硬,更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此碑书法
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但锋芒棱角太露,这既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方面的局限,即“少含蓄之趣”(
杨士奇)。
清何绍基称此碑“
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故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欧阳通楷书点事谨严清劲、
结字雅正、取势多端的特点,又要防止其用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分扁平倾倒等问题。道因法师据
梁启超考《
续高僧传》查无此人。故“其学业行谊,赖此碑以继”(见《饮冰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