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劲松
国家一级演员
欧阳劲松,1949年-1992年。生于沈阳,祖籍河北。生前为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男高音,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有《在太行山上》。
生前荣誉
欧阳劲松1970年考入战士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先后师从岑冰施鸿鄂周小燕。 在全军第三、四、五、六届文艺会演中均获优秀演员奖;参加全国独唱独奏调演获优秀演员奖;在第二届羊城音乐花会专业青年歌手比赛中获一等奖;在由《羊城晚报》,广东音协,广东电台、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羊城十大歌坛新秀”评比中获第一名;在全军中青年声乐比赛中获男高音第一名、美声唱法二等奖;参加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获美声唱法银质奖章。演唱《无名烈士墓》、《海恋》获十大广播金曲“健牌大奖”。 1981年参加“全国青年音乐家巡回演出小组”,到各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82年中央电台以《新中国的同龄人》为题介绍其艺术成就。1986年出版个人独唱专集《啊,我的太阳》;1987年为中国唱片社录制中国民歌《五花八门》,畅销一百万盒。1991年由音协广东分会,广东电视台联合主办了“欧阳劲松独唱音乐会”。
从艺之路
欧阳劲松青年时期就酷爱歌唱。参军前, 在插队劳动的日子里, 欧阳劲松跑几十里路到沈阳音乐学院, 从教室的门缝里“ 偷学”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参军后, 他师从原总政文工团著名男高音岑冰, 持之以恒地苦练。为克服舌根僵硬压迫喉头的毛病, 他用“ 半声” 方法练习, 每天练习三次, 每次四十分钟, 一直坚持了两年半时间,使得舌根、喉头逐渐放松。坚强的毅力、艰辛喉头逐渐放松的劳动, 使他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点, 跨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欧阳劲松通过向上海歌剧院的施鸿鄂和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学习,努力探索运用意大利美声学派唱法与我国民族民间唱法相结合。
艺术特色
欧阳劲松是一位肯于开动脑筋的歌唱者,他对自己有个要求: 演唱的每一首歌曲, 都要有自己的处理。因此, 他仔细做案头工作, 对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等做深入的研究,对歌曲的感情和内涵, 细心体会和琢磨。每当演唱一首新产品, 只要有可能, 他就找词、曲作者谈创作意图和艺术设想。
他的演唱广为人知的歌曲, 能够不落俗套, 有别于他人演唱的模式, 另辟蹊径, 别具一格。《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很多女声歌唱家都唱过的歌曲。他演唱时注意歌曲情感的细致和委婉, 使用半声、轻声演唱技巧,同时,运用速度快慢的变化, 明显的力度对比,细腻婉转的行腔, 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对边防战士的爱恋。他演唱的《在太行山上》, 在他演唱到歌曲后面的乐段时,把前面豪放、激昂的演唱突然转换为轻声演唱, 但节奏铿锵更富于弹性。这样的艺术处理, 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使他成为在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中, 对歌曲演唱有独创艺术处理的为数不多的选手之一。
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结合上,他也积极探索,在唱《石头岛上唱新歌》时, 在高声区, 他试验用美声唱法的头声和民族民间唱法的吐字行腔相结合,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唱歌时, 他特别注意科学发声与我国民族吐字行腔技巧的结合,在语言上下功夫, 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语气和感情的表达。他的体会是: 唱歌不但要注意旋律的“ 乐感” , 而且要研究歌词的“ 语感” 。
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中表现的独创性, 靠艺术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有赖于思想认识、生活积累、业务技巧、艺术知识等方面全面修养的提高, 并要求具有深度和广度,才能广撷博采, 融会贯通,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欧阳劲松在这方面是有心人。他博览中外名著, 提高文学修养; 主动找老师辅导, 系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他会演奏笛子、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 拿起手风琴能自拉自唱; 他喜欢绘画; 还能跳一些简单的舞蹈......最使他难怀的是: 在他从事歌唱事业不太长的日子里, 就得到一位老戏剧表演艺术家的帮助, 教他如何分析作品、表现感情、运用声音、咬字吐字.....甚至手、眼、身、法、步如何表演等等方面, 都对他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辅导。这一切都为他演唱创新提供了广泛深厚的基础。
欧阳劲松生前演唱的高难度创作歌曲留下录音的较少,翻唱名曲的录音较多,且多散落在旧媒体上的居多,转制为数码唱盘的极其有限,严重干扰了后人对他歌唱技艺的评价。加之他离世过早,还对他留有印象的人,多是经历过70-80年代资深歌迷。
参考资料
高泽顺 热情 · 创新· 探索 欧阳劲松的演唱艺术 人民音乐 1987年2月号
中外歌唱家辞典
冯光钰,薛良主编 | 太原市:北岳文艺出版社 | 1993.08 | 526页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30 13:15
目录
概述
生前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