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传》是2013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水照、崔铭。该书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
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
内容简介
《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讲述了在欧阳修漫长而又短暂的六十六年中,纷争,是他人生乐章的主旋律:自我心灵的冲突,朝政斗争的纠葛,至爱亲朋的分合。可让读者为他坚定的信念和达观的情怀而感动不已。
作者简介
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出版有《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
王水照自选集》、《唐宋文学论集》、《宋代文学通论》(合著)、《苏轼研究》、《鳞爪文辑》等著作,编有《历代文话》、《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等。
崔铭,女,湖南南县人,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合著)等著作。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一代文宗出孤寒
第二章伊洛群英开新声
第三章庐陵事业起夷陵
第四章力振斯文扶新政
第五章与民同乐醉翁情
第六章文坛始自嘉祐
第七章德隆位高责愈重
第八章颍水西畔六一居
结束语风神奕奕立当朝,德业煌煌传万世
附录一欧阳修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欧阳修著作重要版本
后记
后记
几年前我们写完了《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后,就开始从事这部《
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的写作了,这是顺理成章的。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是苏轼成长道路上一位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苏轼则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坛领袖。从“欧门”到“苏门”,不仅保持着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而且是北宋文学高潮的集中表现。欧、苏二人都是统摄兼擅各个文化领域的综合性人才,是北宋文化高度发达繁荣的结晶和代表。苏轼的“全才”特征实导源于欧,欧才是北宋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南宋杨万里之子杨伯子(东山)说:
文章各有体,欧阳公所以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然亦以其事事合体故也。如作诗,便几及李杜。作碑铭记序,便不减韩退之。作《五代史记》,便与司马子长并驾。作四六,便一洗昆体,圆活有理致。作《诗本义》,便能发明毛、郑之所未到。作奏议,便庶几陆宣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盖得文章之全者也。其次莫如东坡,然其诗如武库矛戟,已不无利钝。且未尝作史,藉令作史,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未必能及欧公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这里提出一个颇有兴味的问题,即欧苏比较。杨伯子认为,第一,二人都是“全才”。他列举了欧氏在诗歌、碑志文、史书、骈文、经学、奏议和词七个方面的成就,推为“得文章之全者”。第二,苏不及欧。苏诗虽佳,但或有不如人意者,而且他不曾作“史”,不像欧有《新五代史》(其实欧还主持《新唐书》的编撰),即使作史,也未必能达到欧的史学境界。杨伯子的第一条意见人们都能认同,第二条意见却会引起争论。他可能是有某种针对性的。苏轼在世时,就有人认为苏高于欧,苏轼坚决予以拒绝。他
欧阳公,天人也,恐未易过,非独不肖所不敢当也。天之生斯人,意其甚难,非且使之休息千百年,恐未能复生斯人也。世人或自以为似之,或至以为过之,非狂则愚而已。
欧苏并称,这已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称谓,强予轩轾并无必要,杨伯子的抑苏扬欧疑有崇尚乡贤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杨也是江西庐陵人);苏轼认为欧氏是天才,是千百年难得一现的天人,有人若以为可与他并肩甚或超过,那简直是狂妄与愚蠢,“非狂则愚”了,苏轼尊师的态度,终生未变。欧苏年龄相差正好三十岁,整整一“世”,是两代之人,各自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文化使命。若要勉强相较,则从开创性而论,欧氏始终处于“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崇高地位,他于“宋学”“金石学”“诗话学”等方面均允称第一人,于宋代文学包括文、诗、词、赋,都是居于文坛前沿、引领风尚的伟大作家。
苏轼则在文学的成熟性与艺术造诣上具有非凡的成绩,甚或超越乃师。然而他又是在欧氏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前行的。人们说:“名师出高徒”,也可以反过来说:“高徒出名师”,这在他们二人身上尤为适用。要之,北宋出现的欧、苏二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荣,他们先后辉映,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我们写的这两部传记自然地成了同一系列的“姐妹篇”。
这部《欧阳修传》在写作原则与方法上,一仍旧章,都依照《
苏轼传》。我们仍坚持两个原则:即遵循“无一‘事’无来历”的“信史”宗旨,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既追求叙事的文献根据,而又允许作适度的想象和推演,此其一。同时注意传主的文学创作的介绍,采取类似“以译代注”的方式予以阐释,注意叙述的一气呵成的文脉,也把著者对文本的一份理解和体悟与读者交流。除了这两点相同外,在叙述风格、章节结构上也都没有太多变化。读者如有兴趣,不妨两传连读,不仅能读出欧、苏二人的同异,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北宋社会、政治、文化面貌有更多的了解。当然,我们在写作欧传时,也对传记写作问题另有一些体会。
形神兼备,以形传神,应是传记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欧阳修立传,也就是为他画像,应该包括外貌形象和内在特质。欧氏任扬州知州时曾请画家来嵩为梅尧臣画像。梅氏诗云:“广陵太守欧阳公,令尔(来嵩)画我憔悴容,便传仿佛在缣素,只欠劲直藏心胸”(《画真来嵩》);同时来嵩也为欧氏画像,梅氏《观永叔画真》云:“良金美玉不可画,可画惟应色与形,除却坚明尽非宝,世人何得重丹青?”看来梅尧臣对肖像画评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