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宪法条约》是欧盟的首部宪法,其宗旨是保证
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2004年6月,欧盟2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草案的最终文本,同年10月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
诞生
2001年12月5日,欧盟在比利时莱肯欧盟首脑会议的《莱肯宣言》决定开始制定宪法,并成立一个制宪筹备委员会。制宪工作从2002年2月开始,经过征求意见、研讨和提出制宪建议,6月13日,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的105名成员就欧盟宪法条约草案达成一致意见。2004年6月18日,欧盟25个成员国在比利时首都
布鲁塞尔举行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草案的最终文本。同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条约必须在欧盟全部成员国根据本国法律规定,通过全民公决或议会投票方式批准后方能生效。如获得所有成员国和
欧洲议会的批准,条约应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主要内容
宪法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规定了欧盟的原则、功能和机构设置;第二部分是基本权力宪章,阐明了欧洲公民所应有的基本权利;第三部分是欧盟的决策机制及实施各项政策的细则,这是宪法最长的部分,其绝大部分条款都来自以前的条约;第四部分对条约如何生效做了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界定欧盟与其成员国之间的权限;以常设
欧洲理事会主席制取代现行的半年轮值主席国制度;
欧盟委员会的组成由20名委员减少到15名并确保成员国的平等;设立专职的欧盟外交部长;在绝大多数的决策过程中采取
有效多数表决制,任何决定都要求至少半数成员国投赞成票并能够代表60%以上的欧盟公民才能通过;成员国在遭到恐怖袭击时应相互援助;欧盟将具有能够签署国际条约的“法人”地位;成员国有权自愿脱离欧盟等。
欧盟宪法条约,从其内容来看,是根据欧盟发展的新情况,对其基础条约进行了一次重新整理汇编,并改革了原有的部分内容。宪法条约文本里约有80%的内容是重复或重组表述现有条约规定,是对欧盟现有条约的继承,只有20%左右的内容是创新性规定,其中对欧盟的
决策方式和机构设置等进行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
赋予欧盟以法律人格
宪法第I-6条规定,联盟应具有法人资格。欧盟外交部长和
欧洲委员会代表欧盟同各国及国际组织建立各种有益的合作,欧盟代表团在外交部长领导下同成员国外交使团密切合作,代表欧盟开展工作。欧盟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国及国际组织缔结协议,并在国内或国际法院提起诉讼。
改革决策表决机制
宪法取消了过去20个领域的一票否决制,而代之以在绝大多数领域实施
有效多数表决制,从而确保将来欧盟的决策过程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不同意见而停滞不前。根据条约规定,在大多数情形中,所谓多数是指支持某项决策的参与国超过半数,且能够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欧盟总人口;如宪法并未要求
欧盟理事会或
部长理事会根据
欧洲委员会提议做出决策,或者欧盟理事会或部长理事会并非根据欧盟外长动议做出决策,则所需要的多数被定义为参与国的三分之二多数,且能够代表五分之三以上的欧盟人口,但在共同外交与安全防务、税收、社会保障等领域,各成员国仍保留否决权和自主权。
机构设立方面
设立欧洲理事会主席。宪法第I-21条规定,欧盟设立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职位以代替现行的半年轮值主席国制度。主席由理事会以特定多数选举产生,任期为两年半,可以连任一届,其主要职责包括主持
欧洲理事会并推动其工作,尽力维护理事会内部凝聚力和共识等等。宪法还规定,在不损害欧盟外长职权的情况下,理事会主席有权以自己的身份在有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问题上代表欧盟。主席不能同时在成员国任职。
改革
欧洲委员会现行组成方式和运行制度。根据宪法条约,欧洲委员会将由现行的单一组成制变为双层制。宪法第I-25条规定,欧洲委员会应由一个主席团组成,包括其主席、联盟外交部长/副主席、根据等时轮流制度在成员国中遴选之十三名欧盟委员。以上委员享有表决权。除此之外,欧洲委员会主席应从根据某些适用于该届成员的标准遴选出来的、来自其他成员国的人士中,委任无投票权之委员。此种安排计划从2009年11月1日起生效。
设立欧盟外交部长。宪法第I-27条规定,欧盟理事会依合格多数原则,在得到委员会主席同意后,任命联盟外交部长。联盟外交部长有权实施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防务政策,并应
部长理事会之令就共同外交与安全防务政策提出建议;外长同时兼任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处理欧盟对外关系以及协调欧盟对外行动的其他方面。该职位实际上将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防务高级代表与欧盟委员会外交委员这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统一负责欧盟的对外关系。
扩大
欧洲议会的权力。根据宪法规定,议会拥有批准对欧盟外长和所有欧盟委员会成员任命的权力,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人选也须得到议会多数票的通过。议会除履行宪法规定的政治控制和咨询职能外,还与部长理事会共同制定立法,履行预算职能。此外,在内务、司法与贸易上,欧洲议会也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为保障人口少的成员国权益,宪法规定欧洲议会的议员人数不能超过736名,欧洲公民的代表应按比例递减,每成员国不得少于4人。
此外,条约还要求成员国毫不动摇地根据忠诚和互助的原则支持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成员国必须尽其所能落实共同防务政策,其最终目标是发展欧盟共同防务。在防务和反恐方面,宪法条约还有类似“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第I-42条团结条款、第Ⅲ-231条连带责任条款),规定一旦某成员国受侵略或恐怖袭击,其他成员国必须提供包括军事资源在内的援助。
遭否决
2004年11月,
立陶宛议会率先批准该宪法条约。2005年1月,
欧洲议会批准了《欧盟宪法条约》。2月,西班牙举行全民公决,以76.7%的支持率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成为欧盟25个成员国中第一个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该宪法条约的国家。但法国、荷兰两个欧盟创始成员国分别在2005年5月和6月的全民公决中否决了该条约,《欧盟宪法条约》从此搁浅。截止到2007年6月,已经批准《欧盟宪法条约》的国家有16个,另有7个国家冻结或无限期推迟了批约程序。
重启谈判
前期
2007年1月,德国接任
欧盟轮值主席国后,将重启《欧盟宪法条约》谈判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与欧盟成员国进行积极磋商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德国最终提出一份旨在重新启动《欧盟宪法条约》进程的“路线图”。其主要内容是用一个包含了原版本核心内容的“修正条约”来取代《 欧盟宪法条约》的原有版本,以期在2009年
欧洲议会选举前获得各成员国的通过。
反对意见主要来自波兰、英国等国家。波兰坚持要用“
平方根”投票机制取代“
有效多数”表决制。英国则一直坚持要把欧盟
公民基本权利宪章从《欧盟宪法条约》中删除。
后期
2007年6月,参加
欧盟峰会的27国首脑在
布鲁塞尔就替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草案达成协议,从而结束了长达两年的欧盟制宪危机。新条约计划在2009年6月前付诸实施。根据各方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欧盟宪法条约》的名称不再沿用,新条约内容里也不会出现“宪法”字样。取而代之的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修正条约,以使扩大后的欧盟能够
有效决策。由于遭到英国和荷兰的反对,新条约将不会规定欧盟盟旗、盟歌和铭言等可能使欧盟成为“超国家机构”的内容。在组织结构改革方面,新条约将把欧盟最高权力机构
欧洲理事会由当前的成员国首脑会议机制转变为固定机构,并设立常任主席一职。欧盟各国领导人还一致同意,通过新条约设立一个名为“欧盟高级代表”的新职位,统管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新的欧盟高级代表将把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和欧盟对外关系委员的职责合并在一起,同时出任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并负责主持欧盟27国外长会议。
被取代
2007年10月19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新条约(“
里斯本条约”),于2007年12月13日由欧盟各国首脑在
里斯本签署。“里斯本条约”将取代2005年在荷兰和法国全民公决中遭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