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驼鹿(学名:Alces alces)是鹿科、驼鹿属动物。头体长2.0~2.9米,肩高1.7~2.1米,尾长7~10厘米,体重:雄性320~450千克,雌性275~375千克。巨型的鹿,颈短,肩高明显高于臀高,唇扁鼻大很像骆驼,脸长而窄,雄性有角,3年后成为掌状(平面展开),从主干长出的前叉变平形成宽的掌状,上有许多向上长的小叉,角张开可达2米宽,于1~2月脱落,雄性喉部有一个小的胡须状肉垂。背面毛被富于红褐色,体侧和腹部较灰,夏季较褐,冬季较灰而具毛绒。
形状略像
牛,比牛高大。肩高明显高于臀高,状如驼峰而得名。头大颈粗唇膨大,吻部突出,
鼻孔较大,鼻形如骆驼;背部平直,臀部倾斜;四肢高大;尾较短;雄性头上长有大角,角的支叉间互相融合,形成侧扁掌状或叶状,角张开可达2米宽,于1~2月脱落;
雌性虽不长角,但在相应部位略有突起。喉部具1个悬垂体,上面生有束状长毛;主蹄大,呈椭圆形,侧蹄细长触地面。体色棕、黄、灰混合;
四肢下部白色。全身的毛在冬天为黑棕色,夏天为灰棕色,颈背具有深棕色的鬃毛。
欧亚驼鹿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栖息的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的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处和林间沼泽地带活动,绝不远离森林。随季节不同常变换栖息地段,如夏季它们多在沿河林、灌草丛生的河谷沼地、山涧溪流处活动。在多水的地方既可卧息水中避暑,又可避免蚊虻等吸血昆虫的叮咬。
欧亚驼鹿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枝叶,以植物的枝叶为主要食物,最喜吃嫩枝条,多在夜间进食。在春季和夏季欧亚驼鹿吃各种阔叶树的芽和叶,包括桦、梣、山梣和柳芽,也吃鳞茎、油菜、谷物、各种草类,以及睡莲的根。在秋冬欧亚驼鹿改食其他食物,较早时吃蓝莓灌丛和石楠灌丛,晚些时则主要吃松柏的枝条和阔叶树(梣、柳和山梣)的树皮及枝条,偶尔也吃云杉的树皮。
欧亚驼鹿具有长腿和张开的蹄,有助于它们在沼泽和深雪中活动。它们的视力很弱,但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它们是出色的游泳者,曾经发现它们游过1公里宽的湖面。在冬季它们组成4~8头的小家族群。
现存:分布于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蒙古、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瑞典、乌克兰、美国(阿拉斯加)。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北部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
雌性发情交配期于8月下旬开始,9月中旬是旺季,10月结束。妊娠期240天左右,一般在次年5~6月间产仔,每产1~2仔,新生仔体重8~15千克,幼仔在3周时即开始采食树叶,在5月龄时完全断奶,与母鹿一起生活到1岁。性成熟一般为第3年,雌性2岁即可参加繁殖,雄性要晚些,在第4年以后。寿命20~25年。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