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伯氏长芦寺下》是
宋代诗人
黄庭坚创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先写长芦寺的外景,从视觉和听觉定明了季节,环境。随后八句作者写了自己游览的情景。接着四句写的是作者行于山中的联想。最后四句便从思归乐的叫声中,想到自己正在回乡的路上,不禁万分高兴。这首诗笔力雄健而自然。
作品原文
次韵伯氏长芦寺下
风从落帆休1,天与大江平。
僧坊2昼亦静,钟磬寒逾3清。
淹留4属暇日5,植杖6数连甍7。
颇8与幽子9逢,煮茗10当酒倾。
携手霜木末11,朱栏12见潮生。
樯13移永正县14,鸟度建康15城。
薪者16得树鸡17,羹18盂味南烹19。
香秔20炊白玉21,饱饭愧22闲行。
丛祠23思归乐,吟弄夕阳明。
思归诚24独乐,薇蕨25渐春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休:停止。
2.僧坊:即指长芦寺。
3.逾(yú):更加。
4.淹留:停留。
5.暇(xiá)日:空闲之日。
6.植杖:拄着手杖。
7.连甍(méng):相连的屋顶。甍,屋顶。
8.颇:经常。
9.幽子:幽人。
10.煮茗(míng):煮茶。
11.木末:树梢。
杜甫《
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12.朱栏:红色的栏杆。
13.樯(qiáng):船上的帆。
14.永正县:即宋代的真州,唐时为永正县的白沙镇。
15.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6.薪者:樵夫。
17.树鸡:即楮鸩,一种生于
楮树上的菌类,其味似鸡肉。
18.羹(gēng):汤羹。
19.南烹:具有南方的风味。
20.香秔(jīng):一种稻米,即粳米。秔,同粳。
21.白玉:白色的玉粒。
22.愧:惭愧。
23.丛祠(cí):草木丛生的土地祠。
24.诚:诚然。
25.薇蕨(wēi jué):一种野菜。
白话译文
船上的帆落了下来,似乎风也因为帆落而停息,极目远望,水天相连。
长芦寺是个幽静的去处,十分安静,寺中传来钟磐之声,在深秋的寒风中听起来更加清越。
我因风停留在此地,我曾拄着手杖登到高处,从高处细细数着那座座相连的寺院的屋顶。
我也时常在路上遇到一些山中幽人,与他煮茶共饮,相与闲谈。
我曾经登上高地,那秋日落霜的树梢都可以顺手牵到;凭栏远望,看那江潮上涨。
我凭栏远望,看到了往来于永正县江面上的船只,远远看去,连飞越建康城的鸟兑也看得见。
想那山中的樵夫,把砍柴时采得的树鸡拿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风味的羹汤。
樵夫把白玉粒般的粳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但想到我白领朝廷俸禄,不禁油然而生惭愧之情。
突然从草木丛生的土地祠传来了思归乐的叫声,在夕阳下吟唱,那叫声是那样的悦耳。
想到我正在回乡的路上,不禁十分高兴,等我回到家时,薇蕨都该长出,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春天,黄庭坚罢北京国子监教授,到汴京改官,得知吉州太和县。秋天,他从汴京起程归江南,先回洪州分宁乡里,然后赴任,一路上写了许多纪游诗。这首诗为途经真州阻风游长芦寺作。
作品赏析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长芦寺下所见所遇,抒发了归江南故乡的喜说心情。
起首四句,概括描写长芦寺外景,笔力雄健而自然。行旅之人对风势、风向往往特别敏感。第一句“风从落帆休”,把这种感受写得极其生动。江上行舟,人们往往从船帆上观察风力大小。此时船落下了帆,风也因帆落而停息。这种写法颇为出人意外。第二句“天与大江平”,极写形势的开阔,放眼远望,水天相连,十分壮观。以上为目之所见;三四句写耳之所闻。“僧坊昼亦静”,僧坊即长芦寺。寺院本是幽静的所在,在深秋季节,即使大白天,也常常寂无声息。不过,也不总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钟磐寒逾清”,长芦寺里传来的钟磐之声,在寒风中,听起来更觉清越。这四句诗写了季节、环境、气氛,看似不费力,却极为精警,起笔不凡。
接着用移步换形之法写各处景致。“淹留”四句写登高看景。诗人这次游长芦寺,客观原因是风不顺而滞留。在此诗之前,作者写有《
阻风入长芦寺》。可见他颇有空暇,心情相当悠闲,所以能细细游赏。他时而拄杖高岗,闲数座座相连的寺院屋顶;时而路逢幽人,煮茶共话。
接着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携手”四句写从高处远望之景。诗人倚栏俯视,看到了江潮上涨,看到了往来于永正县江面上的船只;远远望去,连飞越建康城的鸟儿也看得见。这四句以极生动之笔,描绘了长芦寺登高眺望的一幅雄阔画面。特别是“潮生”、“墙移”、“鸟度”等词语,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薪者”四句,写山中樵夫采得树鸡,引起诗人的一番联想。他想象樵夫把采得的树鸡,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风味的羹汤,又把白玉般的秔米,煮成香啧喷的米饭,一家人美美地饱餐一顿。樵夫一家的做饭、烹羹,其实并非诗人亲眼所见,他依然在长芦寺下山间闲行。但是他却从樵夫为一家人的生计而辛苦操劳,对照自己领着朝廷的俸禄,顿顿饱饭,还在这里游逛,渐愧之情油然而生。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可贵的爱民思想。
最后四句写听到鸟叫声的感受。突然,草木丛中传来思归乐的啼叫声。思归乐是一种形状如斑鸠的小鸟,暮春时节,鸣声像“不如归去”,人们听到它的叫声,就会起思乡之情。古代诗人专有描写这种鸟的,如唐代元稹在《思归乐》中写道:“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
白居易在《和〈思归乐〉》中也说:“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似道东归乐,行人掩泣听。”在离人听来,思归乐的叫声是凄凉的。可是黄庭坚这次归江南顺道回乡,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在诗人耳中,思归乐的叫声不啻一曲动听的歌。思归乐在明亮的夕阳下婉转吟唱,十分悦耳,充满了温情。他在《阻风入长芦寺》诗中也曾流露了这种喜悦心情:“岁寒风落山,故乡喜言旋!”他自治平四年(1067年)登进士第,任汝州叶县尉,到这次赴太和知县任,中间整整相隔十三年,内心是十分高兴的。
“丛祠”四句和前面相接,是经过诗人精心构思的。细细寻去,针线极密。由“闲行”而听到“丛祠”思归乐的叫声;从“不如归去”的叫声,想到他正在回乡路上,喜上心来;这次回乡已在岁末,不久春天即将来临,那时薇蕨已经长得茂盛,聊能充饥,和前面“饱饭愧闲行”句相呼应。
更为可贵的是,这首诗气象“雄远壮阔”,却并不显得作者在用力,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名家点评
清·
方东树《
昭昧詹言》卷十:“山谷之妙,起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
苏轼,与
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
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
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
宋四家”之一。有《
山谷集》、《
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