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辩才韵诗
北宋苏轼行书作品
《次辩才韵诗》是北宋苏轼创作的行书,出自《次辩才韵诗帖》。
诗帖内容
释文: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去如龙出口(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苏轼自署书于元祐五年(1090)。纸本。行书,自书诗一首并叙。凡20行,计188字。29厘米×47.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乐城集·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浙江之西,有大法师,号辩才……居上天竺,说法齐众二十年,退居龙井,燕居行道者十年。元皊六年,岁在辛未,九月乙卯,无疾而灭……师姓徐氏,名元净,字无象,杭之于潜人。”这篇塔碑还是东坡“命于由为”之,并自制文属参寥祭之。辩才是一位德高才显的高僧,也是东坡的诗友之一,此帖就是次辩才的诗韵而成。
苏东坡一生最为崇拜的诗人便是陶渊明,他不仅和遍了全部陶诗,开和古人诗的风气,而且多次书写《归去来辞》,颇以渊明为楷模。他与辩才交,多有拟陶渊明与庐山僧慧远之意境,从而排道自己才大难用、难容、不甘屈辱的情怀。此诗之序便是一篇极好的渊明自况图。
辩才原作诗云:气暇政去旌旆,策杖访林丘。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虚谷一临照,声光干载留。轩眉师子峰,洗眼苍龙漱。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冈头。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过溪号犯戒,兹意亦风流。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愿公归廊庙,用慰天下忧。”从诗中看出,辩才对苏东坡政治上的失意是抱同情态度,并鼓励东坡,“愿公归廊庙,用慰天下曼”,可谓东坡知己。故东坡对辩才很为服膺。诗中云:“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聊使此山人:水记二老游。”
东坡与辩才交的佳话留传后代。《诗话总龟》《武林旧事》《咸淳临安志》等均有记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参考资料
苏轼.北京故宫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03:02
目录
概述
诗帖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