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烟煤是ISO标准根据煤的变质程度分类,定义(0.4 %≤R r <0.5%),是煤的十个亚类之一,但在GB中没有次烟煤分类。
定义
由“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出版的《煤炭科技术语》中, 次烟煤(subbituminouscoal ) 定义为“ 国际煤层煤分类”中含水无灰基高位发热量为20 ~ 24 M J / k g 的低煤阶煤,代表符号LRA” 国际煤层煤分类是1992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煤炭委员会在日内瓦提出通过,其目的是提供对煤矿床的煤质进行说明并分类。它并不以用于商业或贸易为主要目的。根据煤阶、煤岩组成和品位(灰分) 3 个参数对煤进行分类·。第一步是区分硬煤与低煤阶煤的界限,用含水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rg:maf( 国际上记作GCV) 小于24 MJ/kg,且其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Rr<0.6%,称之为低煤阶煤。然后再按Qgr:maf 值15 和20 MJ/kg作为低阶褐煤与高阶褐煤,以及高阶褐煤与次烟煤的分界值。对于Rr<0.6%,但Qgr:maf >24MJ/kg的那部分低煤阶烟煤,归入中煤阶煤。这里还规定计算含水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rg:maf 时所用的水分,用煤层煤水或全水分进行计算,这一点与我国现行的褐煤、烟煤界值计算时用最高内在水分( MHC ) 不同。理由是用 ISO1018测定煤中最高内在水时, 测值的再现性很差,致使MHC测不到准确的结果,而改用ISO1015及ISO5608两种水分测定法。次烟煤是烟煤与褐煤间的过渡煤类, 它属于低煤阶煤。
这类煤在北半球的煤炭储量中,占有相当比例,并且占有一定的世界煤炭贸易量。 在工业加工利用上与就地消费、水分含量高的褐煤不尽相同。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都有丰富的次烟煤资源, 有必要单独分类划出.。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中国的褐煤难以成型,或者称中国褐煤缺乏国外褐煤的典型特征, 究其原因, 就是将一大部分理应归属次烟煤的煤划成了褐煤,使这部分煤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影响这些煤的合理利用与加工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生产矿的经济效益。
分布
我国低煤阶煤资源丰富。按现行分类划分为褐煤的煤,主要分布在内蒙东北部、东北三省以及云南、两广和山东等地.。就地区而言,前两地区的资源约占全国褐煤储量的78 %在云南境内,褐煤储量占全省煤储量的2/3北方( 内蒙、东北) 褐煤的特点是储量大, 煤化程度高,如扎贵诺尔、大雁、伊敏、平庄等大煤田.。南方多为第三纪褐煤,如云南昭通、小龙潭, 广西南宁, 其特点是矿点多而储量小, 煤化程度普遍较低. 低阶褐煤只占储量中的极小部分。在高阶褐煤中,有不少应该归属于次烟煤类的煤。中国的低煤阶煤按国际煤层分类判别,多数属于高阶褐煤和次烟煤。
分类标准
国际煤炭分类标准于1992 年立项, 参与制定国际煤炭分类标准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捷克、法国、德国、日本、荷兰、波兰、葡萄牙、南非、瑞典、英国和美国。由于各产煤和用煤国的经济利益, 以及煤类名称与传统习惯不同, 较难取得认同和一致, 制定工作进展缓慢, 历经多次讨论,直到2002 年, 国际煤分类工作组(ISO/WG18) 才出台ISO/CD 11760 Classi ficat ion of Coal (国际煤炭分类标准草案), 经过几轮投票, 于2005 年2 月出版了正式的ISO 国际标准。
国际煤炭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对什么是煤进行了限定。ISO 认为干基灰分Ad <50 %, 全水分Mt <75 %以及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Rv , max <8.0 %的可以界定为煤。
(2) 主要根据煤的变质程度(由
镜质组反射率来表征)。将煤分为3 个大类(
低阶煤、中阶煤和高阶煤)、10 个亚类(褐煤C 、褐煤B 、次烟煤、烟煤D 、烟煤C 、烟煤B 、烟煤A 、无烟煤C 、无烟煤B 和无烟煤A)。
(3) 按煤的岩相组成(以镜质组含量表示)。将煤分为4 类:低镜质组含量煤、中等镜质组含量煤、中高镜质组含量煤和高镜质组含量煤。
(4) 按煤中无机物含量(以干基灰分产率表示)。将煤分为5 类:特低灰煤、低灰煤、中灰煤、中高灰煤、高灰煤。
差异
通过对国际煤炭分类的研究认为, 该煤炭分类是一个科学性的分类, 而不是一个实用性的分类,而在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是一个实用性的煤炭分类, GB 5751 —86 与ISO 11760 相比, 存在的主要差异如下。
(1)关于“煤” 的定义
ISO 11760 对什么是煤进行了较明确的界定:ISO认为干基灰分Ad <50 %, 全水分Mt <75 %以及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Rv , max <8.0 % (或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6.0 %, 对于跃变的接触变异的煤层, R v, max 的上限可以超过10 %)的可以界定为煤。而GB 5751 —86 对此则无界定。
(2)关于煤炭分类参数(指标)
ISO 11760 以煤的变质程度(以
镜质组反射率来表示)、岩相组成(以镜质组含量来表示) 以及煤中矿物质含量(以干基灰分产率来表示)作为煤炭分类的依据。而GB 5751 —86 则按煤化程度及工艺性能进行分类, 煤化程度指标包括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干燥无灰基氢含量, 工艺性能指标则包括粘结指数、
胶质层最大厚度、奥亚膨胀度和恒湿无灰基发热量等。
(3)关于煤炭类别
ISO 11760 根据煤的变质程度(镜质组反射率) 将煤分为3 个大类:
①低阶(褐煤和次烟煤):煤层水分≤75 %,且Rr <0.5 %。
②中阶(烟煤):0.5 %≤R r <2.0 %。
③高阶(无烟煤):2.0 %≤Rr <6.0 % (或Rv , max <8.0 %)。
而GB 5751 —86 则采用煤化程度参数来区分无烟煤(Vdaf ≤10 %)、烟煤(10 37 %, 透光率PM ≤50 %)。
(4)关于煤的亚类
ISO 11760 中, 按变质程度(镜质组反射率),低阶煤又分为褐煤C 、褐煤B 和次烟煤3 个小类;中阶煤又分为烟煤D 、烟煤C 、烟煤B 和烟煤A4 个小类;高阶煤又分为无烟煤C 、无烟煤B 和无烟煤A 3 个小类。
而GB 5751 —86 中, 无烟煤根据煤化程度分为3 个小类, 烟煤根据煤化程度和工艺性能分为12 个小类(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 焦煤、气肥煤、气煤、1/2 中粘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 褐煤根据工艺性能分为2 个小类。
(5)关于次烟煤(subbituminous coal)
ISO 11760 中在低阶煤中划出次烟煤(0.4 %≤R r <0.5%)这一小类, 这一点上与GB 5751—86有很大不同。
(6)有关其他分类
ISO 11760 按煤的岩相组成(镜质组含量) 将煤分为4 类:低镜质组含量煤、中等镜质组含量煤、中高镜质组含量煤和高镜质组含量煤;按煤中无机物含量(干基灰分产率)将煤分为5 类:特低灰煤、低灰煤、中灰煤、中高灰煤、高灰煤。而GB 5751 —86 则无此分类。该国标对煤中灰分级别的划分主要是用于界定煤炭的质量。在
中国国家标准层次, 有GB 5751 —86 《中国煤炭分类》、GB 16772 —1997 《中国煤炭分类编码系统》和GB/T 17607 —1998 《中国煤层煤分类》3 个国家标准, 这3 个标准分别从煤炭的技术分类、商业编码和科学成因分类方面一起构成了中国煤炭分类的较完整体系。应用最多最广的还是GB 5751 —86 《中国煤炭分类》。总的来说, GB 5751 —86 与ISO 11760 相比,在分类方法上存在着根本差异。国际煤炭分类采用煤的变质程度(镜质组反射率)作为统一的煤炭分类标准, 方法简单, 对全球煤炭归类和划分上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而GB 5751 —86在对煤炭进行分类时采用了多个分类参数, 不仅有煤化程度指标(主要为V daf ), 还有煤的工艺性能指标, 分类方法复杂, 但对煤的利用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按这2 套不同的分类方法, ISO 11760 对高、中、低阶煤分界值的定义与中国不同, ISO 11760扩大了烟煤和次烟煤的范围, 缩小了褐煤的范围。按照ISO 标准, 中国部分高煤阶褐煤(包括部分长焰煤) 将可能被划为次烟煤;部分高阶烟煤(主要是贫煤)则可能被划为无烟煤;另外, 按照该标准, 中国某些高阶无烟煤已不属于煤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