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玑(1851年-1922年),字汝衡,号斗生,一字霍樵,安徽望江县新坝乡人。
晚清政治人物。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二甲第三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累升侍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督福建学政。次年革职。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民国初年,曾出任国史馆编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卒于北京。
檀玑出生官宦世家。幼读书,日诵千言;为文,援笔立就。12岁移家至蓬莱山庄(今杨林乡),就读于
李灼然家塾。15岁与胞兄檀球同举秀才,名列优等,有大小苏之称。同治九年(1870)春,安徽巡抚英果敏考察敬敷院诸生,得檀玑文卷,大奇,招入署中课读,常解衣推食,以国土待之。十二年中举,十三年登二甲第三名进士,改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授翰林院编修,常与陆凤石、谭叔裕等20余名饱学之士聚集芸馆,焚香披卷,击钵吟诗,一时名动京都。诗集《击钵吟》即成于此时。光绪八年典试山东,得士陈传弼等72人。是年西圩溃决,檀奔走呼吁,劝捐请赈,拯救灾民。十一年典试粤西,得士
刘明华等51人。十五年典试陇西,途中闻父讣,回家居丧。十八年奉旨入京,先后任国史馆、功臣馆、会典馆纂修、总纂、总校官。二十五年六月升国子监司业,十一月升司经局洗马。是年会典全书告成,赏赐二品衔。二十六年义和团入京,二宫仓皇出都,檀随驾至陕西。旋简任福建学政。二十七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檀玑居京30余年,衡文校士,星轺半天下,英杰满门庭。他曾自撰堂联云:“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半门生。”后被山东道监察御史
黄曾源、高楠二人先后奏参罢官。同僚为之惋惜,檀却恬然退隐,自号补园,又署名“蜷道人”。常与二三知己,研解道经,绝口不言国事。兴来步入街市,听歌寻乐,兴尽归来,磨墨展纸,联对吟诗。民国初年,一度出任国史馆编修。民国11年春,曾致家书云:“今年春夏之交,当回皖料理邑志、家谱,勉襄编纂,乐观厥成”。惜是年五月谢世于京都,宿愿未遂。
檀玑学识渊博,才气纵横。尤工于诗对。《随园诗话》曾评述他的《吟炭》诗是难得的佳作。诗中有一联云:“一缕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晚年回乡,赋七律一首,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水乡秋色图。诗云:“平沙漠漠暮烟苍,城郭人家入渺茫,两岸萦回环吉水,九江澎湃束华阳,寒罾枯柳鱼衔月,短棹枯芦雁叫霜,却忆南征采兰芷,满篷凉月渡潇湘。”他曾为小凤仙挽蔡锷联,也是脍炙人口,联云:“不信周郎真短命,方知李靖是英雄。”临终时,撰自挽联云:“读孔孟书,未能阐明千百分之一;学彭术,不幸夭亡七二岁有零。”他的著作有《菉竹斋诗集》《鄂游草》、《击钵吟》、《史记杂咏》等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