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姓,“橙”读音作chéng(ㄔㄥˊ),亦可读作dèng(ㄉㄥˋ),得姓始祖是揭阳橙女。橙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
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
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庐州为郡望,人口稀少,分别散居在今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海南省琼中苗族黎族自治县、日本国等地。
基本介绍
橙[橙,读音作chéng(ㄔㄥˊ),亦可读作dèng(ㄉㄥˋ)]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出自赵姓
源于
赵佗的后代赵建德的子孙,出自秦、汉之际古南越国揭阳橙女,属于南越国传至第三代君主南越明王赵婴齐,他先娶揭阳(今广东揭阳)橙女为妻。“揭阳橙女”的出身,原为当地植橙世家之女,生有长子赵建德以先祖名字为氏。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进袭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民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经过四年努力,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赵佗到龙川(今广东龙川佗城镇)上任后,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南越地区,加强汉越的
民族融合。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逝,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
秦朝灭亡后的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南越国的疆土“东西万余里”,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设在番禺(今广东广州)。赵佗,河北正定人(今河北真定),十九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之后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终年一百余岁,葬于番禺。南越国传至第三代君主南越明王赵婴齐,他先娶揭阳(今广东揭阳)橙女为妻。“揭阳橙女”的出身,原为当地植橙世家之女,生有长子赵建德,她的具体情况在历代史书中皆没有确切的记载。南越明王后又娶了邯郸樛家的女儿做妻子,生了儿子赵兴、赵次公。赵婴齐继承南越王位后,向汉武帝请求立妻子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此举舍长立幼,为将来南越国之乱种下了祸根。赵婴齐是一个暴君,喜欢恣意杀人,汉武帝屡次派使者到南越国,婉转劝告赵婴齐去长安朝拜汉武帝。赵婴齐惧怕进京后,汉武帝会比照内地诸侯,执行汉朝法令,因此以有病为借口,一直未去长安,只派遣儿子赵次公去长安当了宿卫。
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赵婴齐病死,太子赵兴继承王位。汉王朝封其为明王,乃立樛氏为太后。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赵婴齐去世,赵兴接位为南越明王。樛氏身为太后,由于王幼小,难服众,恐南越国大乱,即上书汉朝廷,要求改南越外藩国为内诸侯国。汉武帝应允,即派使臣终军和安国少季率阵容整齐的使团出使南越国,谕其主“以入朝比内诸侯。”即要求南越国归顺汉王朝成为其地方政权,诏行汉法,赐大臣印绶,封赵建德为术阳侯。樛太后力主内附,但南越国的相国吕嘉强烈反对。吕嘉,越人首领,曾辅佐前三代越王,是三朝丞相,权大势重。吕氏宗族全都与王室联姻通婚,男子尽娶王侯之女,女子尽嫁王侯宗室,宗族内任高官的有七十余人,权倾一国。当听说南越王赵兴同意太后改藩,吕嘉极力反对,密谋反叛。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l12年),樛太后摆“鸿门宴”,设计借宴置酒,埋伏兵刺杀吕相。吕嘉及时察觉,抱病休数月长假不上朝,不面见汉朝使者,密谋下属散布:“越王年幼,没有治国主张”;“太后又是中原人,与先王结婚前跟汉朝使臣安国少季私通相好,有淫行”等,顿时谣言诽闻四起,南越大乱。为了确保南越国的平安,汉武帝一面派韩千秋率两千兵入南越,保护弱孤的太后母子。同时派遣卫尉路博德率兵驻扎桂阳(今广东连州),以监视吕嘉的行动。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吕嘉杀了樛太后及汉朝使臣终军和安国少季,立南越明王的长子术阳侯赵建德(橙妃所生)为南越王,又派兵抗御汉军,在番禺城北外石门诱歼韩千秋等率领的汉护卫军。汉武帝大怒,乃发动大规模的南征,令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当时“东越王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不行。持两端,险使南越及汉兵破番禺,不至。是时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罢兵,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事实上,揭阳地区历来多飓风,阻碍军事行动,尤其是飓风来时海上楼船更须停止行驶,余善的东越兵以此为理由,停止前进。此时,揭阳境内有二股军事力量,一为汉军的楼船将军杨仆所领之汉军,一为揭阳令史定所辖的南越地方军。杨仆领楼船之士至揭阳时,余善应承共同军事行动的八千东越兵以风暴为理由,不至。其人之所以“持两端,”是有其阴谋的。本来,南越国是东越王的世仇,汉朝兵伐南越,他本来想派兵参与,以企瓜分胜利果实。但后来想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南越若亡,东越岂能独存?”因此以暴风不利海上行兵为由,停止派兵,以企保存实力。同时,“余善阴使南越及汉破番禺,”只是一味怂恿史定的南越军及杨仆的汉军攻打盘据在番禺的吕嘉,而自己的东越兵则不至:其目的显然在使史定、杨仆及吕嘉三败俱伤,而东越则坐收渔人之利。余善此计甚为毒辣:史定原为汉朝之护驾将军,既为汉之内应,今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泊於揭阳,当与其共议应对之策。作为南越揭阳令,史定应支持南越太后橙氏归顺汉朝之议,吕嘉发动政变谋杀太后,他当然支持汉军平吕嘉之乱以收服南越。但余善阴持两端坐收渔人之诡计必定为杨仆、史定所识破,因此由“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以便提早完成收平两越、统一南中国的战略目标。但汉武帝的作战计划,显然未包括征服东越,兵力部署不足,如果杨仆与史定在揭阳匆促行事,可能招致余善和吕嘉的东西夹击,因揭阳地处粤东居中,东有余善处福州一带,西则为吕嘉在今之广州,因此在揭阳的杨仆、史定便将极为被动。所以,当时汉武帝采纳了杨仆、史定的建议,认为收平两越、统一华南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是不同意在完成军事部署之前,由杨仆、史定在揭阳匆促探取军事行动,以免打草惊蛇。所以汉武帝以“士卒劳倦”为由,不许杨、史二人进行军事冒险,反而作罢兵之举,也停止对番禺吕嘉的军事行动,但命令杨仆率汉军屯兵江西豫章及梅岭一带,以占领有利地形,待军队集结完成,即展开大规模的统一华南的军事作动。事实证明,在这次战略行动中,江西在地理战略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杨仆在豫章郡建立了水军基地。
汗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以南方楼船士廿余万人击粤。”其时“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秦、汉时期的浈水今仍用其名,就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北江,由江西之信丰,通北江进入广东之南雄,汉军楼船之士乃可直指番禺。到冬天,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精兵,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门,缴获了南越的战船和粮食,乘机向南推进,挫败南越国的先头部队,率领数万大军等候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军队。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四路十万“楼船铁马”大军,出桂阳(今广东连州),下湟水(今珠江支流北江),出豫章(今江西南昌),下横浦(今广东韶关),出零陵(今广西桂林),下离水(今广西桂林漓江),发夜郎(今贵州)兵,下牂柯江(今红水河),浩浩荡荡地讨伐南越国。吕嘉则令南越国军队依托横蒲关、阳山关、涅溪关、离水关,凭险抵抗。伏波将军路博德由于在连州屯兵一年有余,与越人友善,一听伏波将军至,越人立即弃械向伏波将军投降。路博德率领被赦的罪人继续南进,路途遥远,与杨仆会师时才到了一千多人,于是一同进军合围番禺。番禺城依山傍江而筑,十分牢固。杨仆率兵久攻不下,乘风火攻,满城大火,杀声震天。路博德命士兵不得滥杀无辜,扎下营寨,遣使招降吕嘉。此时,南越王建德及吕嘉等已从珠江择路逃往吕嘉故乡石瓮(今广东东莞)、金斗(今广东中山)一带。伏波将军路博德在番禺城西北安营扎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赐给他们印绶,又让降者回去招降其它的南越人,因为南越人久闻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威名,天黑又不知道路博德有多少军队,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时分,城中的南越守军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杨仆投降,并举报了吕嘉和南越王建德逃跑躲藏的地方。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便率领数百名亲信匆忙逃亡海上,想得到东越王余善的接应。路博德在得知了吕嘉和赵建德的去向后,立即派兵出海进行追捕。路博德的属下校尉司马苏弘擒获了赵建德,后被封为海常侯;原南越国郎官孙都擒获了吕嘉,后被封为临蔡侯。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后,南越国属下各郡县皆不战而下,纷纷向汉军投降。苍梧王赵光投降后被封为随桃侯,揭阳县令史定投降后被封为安道侯,桂林郡监居翁劝服骆越一同归降汉朝后被封为湘城侯。伏波将军杨仆因功增加了封邑,被封为将梁侯。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后,将原来的南越国属地分设为九个郡,即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珠崖郡和儋耳郡,直接归属汉王朝。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历经九十三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灭亡,结束了岭南与中央王朝的割据状态。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军队在占领南越国后,即收缩对东越的军事包围,由于已经归汉的揭阳令史定占据了粤东地区,汉军随时可由此进入闽西南地区,以进击东越都城福州、闽侯一带。在汉军的攻击下,余善也为其部下所杀,余众遂降汉军。至此,南越、东越俱收入
大汉帝国之一统版图。
古南越国灭亡后,末代南越王赵建德被押解到长安,汉武帝念故南越王之情面,仍封他为术阳侯,扣押在长安直至逝世。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名号“揭阳橙女”为姓氏者,称橙氏,读音作chéng(ㄔㄥˊ)。该支橙氏世代相传至今,后有融入黎族中者。
第二个渊源
源于器物,出自三国时期皇家殿堂用具,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橙,即高脚凳子,在此非指颜色。按典籍《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中所注:“丁邓切,音凳。几属。”“橙”成为姓氏,有一段古老而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据史籍《晋书·王献之传》记载:“魏时,凌云殿榜未题,匠人误钉,不可下,遂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发尽白。”三国曹魏明帝曹睿执政时期,书法大家王献之当时为谢安长史。在皇宫中的太极殿新修成后,曾欲使王献之题其榜。后来榜还未题,而工匠已经误将匾额牢牢钉在大殿额檩之上,一时取不下来。没办法,只好让善写飞白体的韦仲“将悬橙书之”,也就是登在高凳子上在匾额上书写榜题,及至榜文写完,韦仲的须发尽白,大抵是被纷落下来的白漆染的。从此以后,凡帝王、宗贵、君侯等的府邸落成,要悬挂题榜时,均先将白匾(没有题字的空白匾额)钉挂好,然后由当时当地最富盛名的书法大家登在凳子上题榜,一律不得使用梯子、脚手架等,以示“君王如此,臣亦然也”。
凡“悬橙书榜”者,可称“橙笔”,此后一字千金。其后裔子孙中有沿用其尊称为姓氏者,称橙氏,读音作dèng(ㄉㄥˋ)。
得姓始祖
揭阳橙女。
迁徙分布
橙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庐州为郡望,人口稀少,分别散居在今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海南省琼中苗族黎族自治县、日本国等地。
橙氏族人今在安徽省内就分布有汉族橙氏十数人,在海南省琼中苗族黎族自治县有数十人。在中国2007年进行人口普查统计时,橙氏族人在汉族特殊姓氏中属于人口最少的姓氏之一,仅有二十三人;最少的是女娲氏族人,仅有七人;再次是蜀氏族人,仅四十八人。
郡望堂号
郡望
庐 郡:即庐州,今安徽省的合肥市,古为庐子国,上古为巢伯国。商王朝时期为淮夷之地,称虎方。春秋时期,舒国及群舒诸国多在庐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置合肥县。汉朝以后曾是三国、东晋时期的古战场,居江淮之间,巢湖北口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置为庐州,后改为庐江郡。隋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置庐州府于合肥县。唐朝时期复称庐州。元朝时期立为淮西总管府,后改庐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于该郡,不久又改为庐州府。清朝时期属安徽省庐州府,辖庐江、巢湖等地。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设合肥县,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确定合肥为安徽省政府驻地。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设合肥市,为皖北行署辖市,皖北行署驻地;分合肥县为肥东肥西两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合肥市为安徽省省会城市,成为安徽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对于庐郡之地,在方志文献《合肥县志·八景说》一文中称赞:“山形单椒,秀泽不连,岭以自高。<画苑>云:‘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欲卧。’唯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昔人标此一端,以概三时也。岂雨后晴岚,霜余老色,反不敌堆盐眩海也哉!慧满禅师说法时,渊济龙神来看天女雨花,师识之,与之砚汁以润此一方民。杨行密在淮南时,披荆剪草作行宫于此,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杨吴之宫阙何存?唯有雪色不随世代迁改。年年一来,使滕六捉笔,白描淡写,为山头一?老发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称胜矣。”
揭阳县:揭阳县是广东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从建制沿革上看,揭阳的行政建制要早于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平定南越,遂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领四县:龙川、番禺、揭阳、博罗。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龙溪、漳浦一带隶属揭阳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平南越,复置南海郡,辖揭阳、龙川、番禺、博罗、中宿、四会等六县,史定任揭阳县令。以后几经复废,至南宋绍兴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又复置揭阳县。至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市,直属广东省。
堂号
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巢国堂、庐子堂、庐州堂、庐江堂、合肥堂。
揭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