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化为枳(拼音:jú huà wéi zh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齐·
稷下学宫学者《周礼·冬官·
考工记》。
成语出处
春秋·齐·
稷下学宫学者《周礼·冬官·
考工记》:“橘逾淮而化为枳,此地气然也。”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杂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橘化为枳”。
成语典故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连续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做官,以才能非凡闻名诸侯各国。
一次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说了,对左右的大臣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让齐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挫一下齐国的锐气。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大臣们左思右想,终子想出了一个羞辱晏婴的办法。
晏子来到楚国后,楚王举行酒会招待他。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役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差役回答说:“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道:“齐国人本来就习惯做贼么?”
晏子觉得好笑,他昂起头来。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了他。晏子声音非常和缓,就像话家常一般说道:“大王,我听说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橘生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从外表上看,它们的叶子很相似,可是它们果实的味道就大不相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众所周知,这是因为淮南和淮北的水土不同造成的。”
晏子停顿了一下,他看着楚王君臣那迷惑不解的神色,接着说:“我们齐国的老百姓在齐国时从来不偷东西,一来到楚国就爱偷起东西来了,看来,这一定是因为楚国的水土适宜产生小偷的关系吧?”
楚国的君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被晏子巧妙从容的反击弄得不知所措了,他们不得不敬服眼前的这位齐国外交家。楚王满脸的不自在,他强笑着说:“圣人就是圣人,圣人是不能随便和他开玩笑的。我真是自讨没趣呀!”
成语寓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化为枳虽然是古人对两个品种的误解,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于事物本质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个人的成长求知过程都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限制,环境不同,其享受和得到的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德的情操。因此,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身边的环境因素,亲君子,远小人。
成语运用
“橘化为枳”指淮南的橘移至淮北,由于水土不同就变成了枳。后用“橘化为枳”比喻事物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宋·牟巘《
和无逸子敬独姥山》诗:“种橘化为枳,我发日已宣。”
清·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下:“其爱惜人才又如此,何调闽后忽丧所守,岂橘化为枳,迁地弗良,抑宦怠垂成,天夺其魄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