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髯传
清代刘大櫆散文作品
《樵髯传》是清代文学家刘大櫆创作的一篇传。这篇传运用对话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运用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的神态。通过樵髯少聪颖,广涉猎,而不肯穷尽其学,与里人弈棋,竟不肯为富家治病,恣情山水,欲遗弃世事等琐细事,表现樵髯狂逸之态,不羁之志,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这篇传纯用白描,不加褒贬,颇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樵髯传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⑴。性疏放⑵,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⑶“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⑷,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⑸,然皆不肯穷竟其学⑹,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⑺,翁辄颦顣曰⑻:“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⑼,强为解事⑽!”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然⑾,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⑿,翁随至建宁官廊⒀,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⒁,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刘子曰:余寓居张氏勺园中⒂,翁亦以医至。余久与翁处,识其性情。翁见余为文,亟求余书其名氏,以传于无穷。余悲之而作《樵髯传》。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鄙:边远的地方。
⑵疏放:疏阔放达,不受礼法或世俗之见的束缚。
⑶号:取号,取名号。
⑷拔:超出,突出。
⑸靡不:无不
⑹穷:学完,深究。
⑺注局凝神:注视棋局,聚精会神地思考。
⑻颦顣(pín cù):皱眉蹙额,不快的样子。“顣”与“蹙”通。
⑼效:模仿,效法,效仿。
⑽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
⑾哓哓(xiāo):争辩声。
⑿季父:叔父。建宁:县名,在福建省西部。
⒀官廨(xiè):官署。
⒁武夷:武夷山。武夷山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在江西、福建两省边界地区,后者指福建崇安县境内由红色砂石构成的低山,为福建第一名山,有四十九峰、八十七岩、九曲溪、武夷宫、紫阳书院等名胜古迹。这里朗武夷即指后者。
⒂张氏勺园:张闲中之园,在安徽桐城,大不过一亩。以“勺”为名,即喻其小。康熙末年(1662~1722年),张闲中曾邀刘大櫆设馆于园中教其两弟读书。张闲中,名若矩,桐城人,能诗文,为刘大櫆挚友。
白话译文
樵髯,姓程,名骏,世代居住在桐城县西部边远地方。性情疏阔放达,不受礼法或世俗之见的束缚,从不矫揉造作,而多髭须,因此,自己命名为“樵髯。”
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超出同辈的人,在技艺、术道工匠嬉戏游玩等等,没有不涉猎的,但是都不肯学透,说:我只是自我娱乐而已。尤其喜欢下棋,常常与邻居下棋。他不善于苦思冥想,邻人有时注视棋局,认真思考,他便皱眉不高兴的说: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只是仿效小孩那样,勉强懂点下棋的技艺!他偶尔为人治病,也不很在意。一些富家曾经与之交往的人,有病了,希望他能为其治病,派僮奴等候。翁正为棋局而争吵,竟然不去(为其治病)。
樵髯翁的叔父在建宁为官,樵髯翁跟随着一起到建宁为官署,才得以游历山水,才能说武夷山、九曲幽绝的可爱之处。让人遗忘世间烦恼,想要前去游玩。
刘大櫆说:我居住在张闲中之园,樵髯翁也前来医治。我和刘大櫆相处已久,熟知他的性情。樵髯翁看到我善于作文,屡次请求以他的姓名作文,写一篇传。我为其感到怜悯于是写了这篇《樵髯传》。
创作背景
这篇传作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是刘大櫆为樵髯写的一篇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传记文学作品。它继承了我国先秦、汉唐传记文学的特点,又富于桐城派的写作风格。它通过简笔勾勒和抓住特点的描述,集中表现了樵髯翁的狂逸之态,高洁之志,并赞扬了他善医而又不为富家效劳的品格。
这篇传先用简洁的笔法,勾勒出樵髯翁的性格垮征:“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用语不多,形象逼真。然后用叙述、描写的手法,突出具体地写了樵髯翁的三件事。一是“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但学习的目的不过是“吾以自娱而已”。二是“尤嗜弈棋”。他喜爱下棋,但并不专心,只是“聊用为戏耳”。下棋不是为了输蠃,而是散散心罢了。三是善医,“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但却不肯为富家治病,“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他借口争辩棋局,“竟不往也。。这三件事,选材新颖,叙述清晰,描写生动,文词简炼,深刻地刻画出樵髯翁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这种写法完全继承了古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但是,刘氏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富于自己的风格。他写文章主张“神气”。在他的《论文偶记》中悦:“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气随神传,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刘大櫆所谓的“神”则偏重于感情,是更富于个性的东西;“气”乃指洋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气势。神、气的统一,则形成文章的艺术境界。《樵髯传》一文,则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气”之说。
首先,从对“樵髯”的命名,到写他不肯为富家治病,都注入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赞许的感情。这就是刘氏主张的“神”。其次,文字生动、精炼,气势雄浑、飘逸,叙事、描写一气呵成。这就是刘氏主张的“气”。整篇字数不多,但神气统一,确有散文诗般的艺术境界。
名家点评
桐城师专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副教授程根荣《桐城派名家文选》:“此篇写樵髯翁,着墨不多,却能抓住特点。文中表现樵髯狂逸之态,高洁之志,颇为传神。”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结《中国历代文学流派作品选——桐城文选》:“一般请托之文,因敷衍而易平庸,碍颜面而多逢迎,而读刘氏此记,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与生动形象的描述,完全超脱了‘代拟文’的限囿,是宣发胸臆,随意挥洒的文字。”
作者简介
刘大櫆(1698~1780年),清安徽桐城(今枞阳)人,桐城文派领军人物。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他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颂德、妆点“盛世”,也不多指斥时政、揭露现实黑暗,代表着下层正统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状况。他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作有《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1 13:4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