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史通俗演义》又称《樵史》《樵史演义》,是清代江左樵子编辑的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共八卷四十回,成书于清初。
内容简介
明朝天启皇帝十六岁登基,宠幸乳娘客氏,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司礼监太监魏忠贤勾结客氏,二人狼狈为奸,把持朝政。皇帝成了傀儡,连皇后亦遭诬陷。朝中大臣都附炎趋势,拜魏忠贤为干爷。魏、客二人设内营、置酷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弄得民穷财尽。
山东连年旱灾,民不聊生。白莲教兴起,教主徐鸿儒招兵买马,率十二万人马攻县袭府,攻破数城。不久被官军围困,徐鸿儒粮尽援绝.出城就缚。捷报至京,魏忠贤阉党贪功占为己有,大臣左光斗、魏大中不服上本,触怒魏党。魏忠贤专横跋扈,竟敢骑马在御前走过,天启皇帝无可奈何。阮大铖投靠魏忠贤得宠,并将东林党的《点将录》献于魏党。都察院杨涟奋身奏本,数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魏大中联络同僚上疏声援。魏党威势嚣张,党羽徐大化、许显纯编织罪状,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六人拿问下狱,皆死于酷刑。朝臣人心惟危,或请求外放,或告假还家,无人敢与魏党作对。魏忠贤吩咐心腹李永贞,由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出面参论周顺昌、高攀龙等七人以邪党定罪,派锦衣卫捕拿,震惊朝野。秀才王节率百姓数千人跪街鸣冤哭送,与校尉发生冲突,激起众愤,打死校尉一人。魏忠贤爵位显赫,将厂臣、私党逐一加官封荫,将诸王逐出京城。各地党羽竞建生祠.以奉魏阉,并请封魏为王。
天启驾崩,崇祯继位,振肃朝政,朝臣纷纷参劾魏党。魏、客氏见大势已去,畏罪自缢,其家财充公,党羽均遭惩处。朝廷开释受陷下狱的官员,启用忠良。将阮大铖驱逐出朝,许显纯等恶吏问罪斩首。崇祯遣散宫中内官,荐选良才起用,烧毁《
三朝要典》,另修《天启实录》。
陕西延安府米脂县双泉堡有叔侄二人李鸿基、李过,不喜读书,酷好抡枪弄棒。鸿基臂力超人,要做大丈夫横行天下,遂改名李自成,娶妻韩氏。韩氏与人通奸,李自成劈死妻子,到县衙自首,被收监候审。李变卖家财贿官求释,仍被判徒罪。李自成一时怒起,杀了知县,逃往甘肃投军。
崇祯二年末,十万东兵逼近京师。崇祯急传檄四方勤王兵入援,河南巡抚范景文率兵北上救护京师,东兵退去。李自成投在甘肃总兵杨肇基军中任总旗,结识了闯王高如岳。好汉遇见英雄,二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后李自成怒杀王参将,知罪在不赦,奔兰州投靠高闯王。高依山结寨,打家劫舍,积草屯粮,人马日壮。朝廷派熊文灿来剿,高闯王死于军阵。李自成带残部逃往汾西,一年间又聚众数万人,连破数县,兵马到处,无不披靡,侄李过也随身跟从。崇祯帝封卢象升为兵部尚书,被李自成用智谋击败而阵亡。山西大饥,李自成粮尽,流入河南。张献忠假意投降官军,被熊文灿用为心腹,张献忠又率众复反,十万人马声势超过李自成。崇祯大怒,将熊文灿下狱。
开封杞县举人李岩,家私富厚,性气豪爽,轻财重义。值连年灾荒,李发仓济贫,引起宋知县与土豪劣绅的不满,以谋为不轨罪将李岩拿禁在狱。百姓聚众千人救李劫狱,李岩带弟李牟等人投奔李自成,又荐了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等一齐来归。罗汝才雄霸山东称王,也推李自成做盟主。李自成与罗汝才合兵围攻汴梁,被神箭陈永福射瞎右眼,便决黄河水灌汴梁再攻,未能如愿,就南下与张献忠会合。张献忠在湖广连破十城,攻占襄阳,楚、襄二王被杀,杨嗣昌自刎,湖广巡按刘熙祚被捕,不降而死。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在河南大败孙传庭,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和贺一龙,并了两部兵马共三百余万,浩浩荡荡破潼关入西安,次年元月称帝建大顺国。刘宗敏、李过奉命直攻大同,城破,李自成分兵三路,每战必胜,直抵北京平子门下。崇祯帝任废无常,人心涣散,闻警亲手撞钟,百官竟无-一至。崇祯帝见大势已去,于煤山自缢。曹太监开城门迎李。李自成入京后出榜安民,选官授用。牛金星计议登基大典,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降。李自成杀吴父逼降,吴三桂乞清兵相助入关声讨李自成。李北伐败,退兵回陕,吴三桂带清兵一路追杀,李损失惨重。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谤,将李岩兄弟诱杀,军师宋献策隐去,众叛亲离。李自成率残部至湖广黔阳罗公山,准备结寨久驻,不料一病身亡。祟祯帝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朝中大权尽归马士英、阮大铖,马、阮二人专权误国。清兵入关南下,弘光帝仓惶出逃。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明清之际激烈的社会动荡,给当时的文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小说家也不例外。作品就成了他们在动荡时局中的一种心理寄托,或表达他们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或抨击和讽刺黑暗的乱世政治和社会现实,或者进行一些历史反思。《樵史通俗演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按扉页识语有“明衰于逆挡之乱,坏于流寇之乱,两乱而国祚随之”;序及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六回评语中提到明末刊《剿闯小说》及清顺治八年 (1651)序刊《新世弘勋》;计六奇辑《明季北略》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已见到该书,知该书作刊顺治末、康熙初。
江左樵子,或谓即松江青浦(今属上海市)人陆应畅(约1572一约1658)。郭浩帆在《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一期)撰文,云陆应肠所作《樵史》,为杂记性质的著作,与《樵史通俗演义》无关。钱江抝生不知何许人,孟森在《重印樵史演义序》中认为与作者为同一人。
序说作者作此书时,“闲则取《
颂天胪笔》《酌中志略》《寇营纪略》《甲申纪事》等书,销其岁月。或悄焉以悲,或戚焉以哀,或勃焉以忠,或怃焉以惜,其喜乐之两情,久而樵之,以成野史”。可见作者广采旧闻,带有深厚的感情,写作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书中不少事,且为作者亲见亲闻。
作者有意存史,不是流于空谈,而是落实到创作之中。首先表现在史料拣择上,自序云“闲则取《颂天颅笔》《酌中志略》《寇营经略》《甲申纪事》等书”。以上诸书多专记一事,如《酌中志略》专写宫闱,《颂天颅笔》专写党争,《甲申纪事》专写变乱,在各自领域均可称权威,可信度较高。《酌中志略》为宦官刘若愚所作,其久居宫中,与客魏周旋多年,记载逆珰事迹最为翔实。作者不仅在自序中明确指出材料取自《酌中志略》,还将其列入文中,如第二十三回写崇祯即位后扫灭奸党,刘氏被污获罪,故著《酌中志略》以自白。《颂天颅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记录谕旨、召对、奏章,也为《樵史》所用。
除了拣择可靠材料,作者还自觉地以史家笔法著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颇似实录。《樵史》对时间的把握尤其谨严,往往逐年逐月记录,遇大事则精确至日。
人物介绍
魏忠贤,据史料记载,“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忠贤自万历中选入宫,隶太监孙暹,夤缘入甲字库,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谄事魏朝。朝数称忠贤于安,安亦善遇之。长孙乳媪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熹宗即位后,魏忠贤与熹宗的乳母客氏皆受宠,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与同朝太监魏朝争客氏,某夜在乾清宫暖阁吵闹起来,惊醒了熹宗,熹宗问客氏的心意,并为其做主,将魏忠贤送给她,随后魏忠贤与客氏矫旨把魏朝发往凤阳,并遣人将他杀于途中。这些在《樵史演义》第一回中都有所介绍。根据《明史》记载,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小心谨慎,无所举动,此年九月,他首先把客氏赶出了皇宫。十一月,崇祯帝免去魏忠贤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崇祯帝的决定并没有引起魏忠贤党羽的骚乱,于是,他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魏忠贤接到密报以后,自缢身亡。在小说中,与魏忠贤有关的人和事占了很大的篇幅。作者对于魏忠贤这个人物形象并没有做过多特写和塑造,大部分是通过事件来反映他的人物性格的。
周顺昌,东林党人,是一个敢于同魏党碰硬的汉子。当魏大中被押经过苏州时,周顺昌亲自为其送行,并把自己的幼女许配给大中的幼子,这种行为足见周顺昌为人耿直的性格,不畏阉党淫威的个性。后来,周顺昌被入狱。在狱中,周顺昌仍表现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樵史通俗演义》中所写到的辽东战争事,与《
辽海丹忠录》《镇海春秋》的立场不同。书中说“有个杭州人毛文龙,平日好为大言,没甚本事”,说毛文龙“原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干得甚事?自得镇江钦依,遽自尊大,手下兵将也都失望,其时有劝他凭城力战的,他先胆丧”,“只知贿赂魏挡,假报军功,杀戮无辜,胜似强盗几分,弄得天下民穷财尽”。这些,可作为明末清初人对毛文龙的另一种看法的代表。
书中通过叙述史事,流露对故国的怀念,表达对导致明朝灭亡的各种人物的痛恨,寄托惆怅心理。
一是对故去明廷的眷恋。这种眷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1、表现为对明廷阵亡将领的热情称颂,第28回中写卢象升的阵亡,第29回湖广巡按刘熙柞的被杀,第30回写巡抚蔡慰德、中军时盛等人的牺牲等等;2,表现为对殉国、殉君行为的极力褒扬,这样的描写在小说里比较多,仅在第30回里就写了范景文、倪元璐、李邦华、李国祯等30位官员、皇亲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时,为明廷殉葬的壮举;3.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崇祯帝自尽前后的过程,把一个末代帝王在死之前的所作所为和心态写得淋漓尽致,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阵亡将领的崇敬,对殉葬行为的宣扬,对崇祯之死的无比哀痛。
二是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明朝末年是一个党派纷争、奸臣当道,君王昏庸、生灵涂炭的社会,作为明季的亲历者,作者吏加渴望清明的政治,更加关注百姓的生活,更加贬斥贪赃枉法的官员在小说中,表现为对农民起义的同情性描述。这也是作者对农民起义矛盾心理的体现。如在写充州之战白莲教再次惨败时,这样描述道:“(齐)本恭残兵败将,逃至横河,山水爆发,言兵又至,一平被杀,一半淹死。”这显然是对百姓遭难的一种同情。在李自成杀死艾同知与王参将,以及民众杀死宋知县的事件中,二者明显有同情李自成和李岩的因素,贬斥艾同知的贪赃枉法,揭露杨总兵的用人不当,斥贵宋知县的官逼民反。作者也试图通过描述明季的这些事件来勾勒自已的政治理想:希望官员清政廉洁,善待百姓;希望军中量才为用,善待士兵;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轻摇薄赋。
二是对明廷之“贼”的痛恨。作者在表达对起义者的痛恨时,除通过对女性的浮荡与不贞的虚构描写来曲折表达外,还直接再现了起义者残酷的掠杀:如第4回描写徐鸿孺“打家劫寨,杀人如草”。
艺术特点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樵史通俗演义》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它的致命缺陷是体侧混杂。作者并没有掌握小说创作的基本章法,既想写成小说的模样,有时又刻意追求史传笔法。为了追求实录,作品中嵌入了相当多的诏旨:奏章等文件,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如第二十四回总共只有四千余字,而引录的诏旨、奏章就占了三千余字,令人不堪卒读。作品没有贯穿全书的情节线索,只是按着时间顺序记时事、述轶闻而已,因此作品中也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甚至没有可称为主人公的人物。书中前前后后写到了百余人,但他们都是随着事件发展的描述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形象也都模糊苍白,更不必说有什么典型人物的塑造了。
后世影响
书中录入不少诏书、表章、檄文、函牍等,为正史所不可能收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书一问世,就受到各界重视,稍后编著的《明季北略》《平寇志》等,都从中采取资料;康熙时所编的《杞县志》中《李公子辨》即依据本书;孔尚任《桃花扇》传奇所附征引书目也有该书,注明采用了其中二十四段史实。
作品评价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孙楷第《戏曲小说书目解题》:“其记事不枝不蔓,繁简得宜,不愧为讲史小说。至于每篇歌咏,亦激楚感慨,侧然有变徵之音,在明季小说中最为杰出。”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姜荣刚: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时事小说创作观念的演变,反映了小说与史传复杂的纠葛关系,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环境下,小说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即一是向正统文学靠拢,企图获得正统文学的认可,其表现则是小说的政教化、史化与诗文化,这是提高小说地位的必由之路,《樵史演义》即是这一发展趋向的极端表现。一是保持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按照小说文体的内部要求进行艺术创作。这两种趋向往往交互渗透,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演进路径。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写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1937年北京大学排印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1987 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8年中国书店影印北京大学排印本,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初写刻本。